重庆切换
新闻
记者印象 “中国的曼哈顿”:重庆天津国家级新区
2015
08/10
23:25

距离南京1600公里,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于2010年6月18日挂牌成立的重庆两江新区,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准的中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刚刚度过5周年“生日”。重庆两江新区究竟是啥模样?在那里生活和工作的人们有着什么样的切身感受?被赋予改革重任的南京江北新区,该从不沿边不靠海的重庆两江新区那里得到什么启示呢?

重庆两江新区究竟是啥样?

从重庆江北机场,沿机场路、内环快速路、星光大道一路往南,约40分钟车程,在星光大道与新南路的交界路口,一幢外观为玻璃幕墙的建筑引人注目。星光大道1号就是中国共产党重庆两江新区工作委员会和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的办公楼。

红色的“一马当先”雕塑寓意“闯”

在两江新区管委会门口,矗立着一尊奔腾的红色奔马雕塑,并且立于门框中央,寓意一马当先和“闯”。奔马雕塑取自抗战时期徐悲鸿大师在重庆创作的《八骏图》,颇有历史渊源。从侧面看,尾巴的形状像江水,寓意两江新区位于长江与嘉陵江的两江交汇处。管委会一楼大厅的指示牌上重庆两江新区的logo下面,标有“立足两江,放眼世界”的字样。

两江新区相关人士介绍,许多来参观和考察的国内外人士,对这一雕塑留下深刻印象,在雕塑旁留影纪念。“这样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我们两江新区人要具有一马当先的闯的精神,这尊雕塑非常契合两江新区的特点。”

规划展览馆一天最多接待15批参观团

戴着无线耳麦和话筒的两江新区接待办副主任余佳瑾告诉记者,来管委会洽谈合作的部门和客商,移步几十米就可看到规划的直观展示,这种贴心便捷的细节安排,给参观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前一段时间,小米、阿里巴巴、韩国现代株式会社都有代表前来参观。“我们一天最多接待过15批参观团。” 余佳瑾说。

在规划馆,直观的规划发展示意图让记者对两江新区有了清晰的了解。西北部是水土工业园,主要囊括生物制药、云计算、国际医疗城等产业;东北部的龙兴工业园主要有中韩产业园、国际品牌港、国际教育区、两江航空产业园、两江国际影视城(民国街);东南部的鱼复工业园主要包括两江国际汽车城、高端装备等产业区;南部为毗邻长江北岸的江北嘴中央商务区,也就是长江上游金融中心核心区,中西部最大会展城悦来会展城等区域。

管委会的相关人士介绍,根据功能定位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两江新区“394”的思路非常明确。做大做强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3大支柱产业;着力培育新能源汽车、显示面板、集成电路、云计算及物联网、机器人、页岩气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等9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金融、会展、商贸及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4类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重大产业布局和集群发展。

在两江新区生活和工作的感受是咋样?

根据2014年的统计数据,两江新区的常住人口是235.20万人。人是生活在两江新区的真正主角。人们在这里生活和工作的切身感受又是咋样?新区建立5年来,他们又感受到哪些深刻的变化?

“一站式”政务审批让创业者不再过江

管委会大楼的一楼就是两江新区政务中心,作为直接服务于新区企业和创业者的窗口。“新区事情新区办,两江审批不过江”是在这里投资创业人们的最大感受。

14日上午10点,整洁的政务中心里,“中心窗口单位导视图”把公安、市场监管、国土房管、规划、环保、建管、地税、国税等相关部门的在大厅里一站式办理的方位,直观标注。各种有关办理事务的告知单,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在橱架的方格中,办事者只要按照栏目提示,就可以迅速取到告知单,再按照流程提示去办理。大厅LED显示屏则把正在进行审批办理的申请人(单位)、审批事项、承办部门、业务编号、受理时间、办理状态等信息都同步滚动显示,让等待审批者一目了然,心中有数。

汽车厂3000名职工平均年龄21岁

位于两江新区龙兴工业开发区的上海通用五菱重庆基地(以下简称上通五)是2014年12月14日正式开工投产的汽车生产基地。上通五选择两江新区,正是相中了重庆非常具有竞争力的区位优势,以及政府创造的优质投资环境。“仅用11个月时间,整个工厂就全面封顶。”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基地除了生产规模成熟之外,对于吸纳当地的劳动力和提升当地的制造业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汽车厂3000名职工平均年龄21岁,这是该厂的一大亮点。

在总装车间,穿蓝色工作装、戴黄色安全帽的员工全部在各自的工位上认真工作。记者发现,员工绝大多数都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18岁的陈耀渝,技校毕业后,经过专门的上岗前培训,就来到上通五工作。“我老家就在距离这里约100公里的重庆长寿区,技校毕业后,就来到工厂进行上岗前的专门培训。”从陈耀渝的言谈举止中,记者发现他对自己的工作非常喜爱。

两江新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在两江新区采访期间,当地同志也谈到他们在发展过程中,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如何做好大量农转城人口的安居、就业、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这也是新区建设过程中的重要问题。

龙兴镇同乐社区的“和合家园“是两江新区大开发过程中首个农转城安置小区。社区书记蒋志国介绍,和合家园现有居民楼26栋33个单元,5427户,11000名居民,均是来自原龙兴镇寨子、河堰、大岭等11个村、136个社的农转城居民。

从和合家园外观看,带有电梯的高楼很气派,成片的绿地、小区花园很洋气。小区里有大型超市、社区医院、养老院等配套设施。从小区的硬件和外观来看,该小区和南京的新建中档小区几乎没有区别。不过,走在小区内,你会看到,小区公共道路两边就有卖蔬菜、水果的摊位,地面上也有削掉的生姜皮、废弃的菜叶,摊主不少还是小区的居民;离此不远处的宣传橱窗就有“请勿占用公共区域,小区内禁止摆摊设点、占道经营”等字样;住宅楼的一楼,也有人支起桌子,在卖饮料。这正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典型场景,政府既要解决好安置民众的安居和就业,更要帮助他们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包括卫生习惯、消费习惯等等。身份改变和物质层面的改变,仅仅是开始。

两江新区的相关人士根据五年来实践摸索的过程介绍,新区建设初期,由于征用大量土地,需要定向安置大量农转城居民。城市化进程中的农转城,不仅要解决农转城居民的吃饭、安居、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关键更要把农转城居民培养成合格的城市居民,特别是要把农转城居民中的中青年培养成合格的产业工人和具有专业技能的劳动者。

“两江新区在开发开放过程中,就要对涉及新区区域内的本地38万农转城居民,进行这样的社会角色转化和技能系统培训。这对于新区的开发开放和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区目前的安置房和公租房计划,能够保障的人口,超过100万,这就为新区吸纳产业工人和大学生创造了一流环境,也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发展成本。以后在新区工作的农民工,在工厂,是合格的产业工人,下班后,就是合格的市民,而不是居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两江新区作为城乡统筹综合实验先行区,通过对安置农民和农民工的制度性安排,促进了农民市民化和城乡服务均等化,为当地高强度的开发开放,赢得了民众支持。5年来,两江新区征地动迁超过200平方公里,相当于重庆直辖之初的建成区面积,其护航改革的法宝,正是以人为本、“对农民好点再好点”的改革精神。

距天津市中心区近50公里的渤海之滨,这个名为滨海新区的地方,随处可见密集的摩天大楼、现代化的厂房、干净的街道和生态园林。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凉的盐碱滩涂。7月初,南京江北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它的未来会是哪般模样,又将发生怎样的奇迹?或许,经历沧海桑田般变化的滨海新区,能为江北新区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顶国家级新区“帽子”的魔力

1994年3月,天津市提出用10年时间基本建成滨海新区,并将新区定位于“中国北方的浦东”。在11年的自主建设过程中,天津市一直申请向中央“讨要”一顶和浦东一样的“国家级新区”的“帽子”。直到2005年,滨海新区被写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并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重点支持开发开放的国家级新区。

“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后,真是由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对外吸引力大不一样。”天津滨海综合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邢春生,亲历了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全过程,见证了滨海新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他给扬子晚报记者举了一个经典例子,就是滨海新区还没戴上“国家级新区”的“帽子”前,天津的航空航天产业几乎为零,但是“戴帽”之后,空客A320项目“从天而降”成功落户滨海新区。此后,众多知名大项目像“滚雪球”一样慕名而来。

现如今,位于滨海新区西部的空港经济区,集聚了空客A320总装线等大飞机、大火箭、直升机、无人机、卫星空间站等一批引擎项目,蔚为壮观。 “现在,航空航天产业已经成长为重要支柱产业。”邢春生说。

天津滨海新区的飞速发展,除了“帽子”的魔力外,还得益于什么?国家给了多少财政支持?新区享受到哪些特殊政策?新区发展的独到之处又是什么呢?面对扬子晚报记者的提问,邢春生给出了一个答案,“作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滨海新区,国家赋予的最大的特殊政策是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权。”

他认为,滨海新区成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最大的实惠不是来自财税优惠,也不是“国家直接给钱”,而是获得了改革的“特权”。

2006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中,批准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允许滨海新区可以从实际出发,“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发措施”。

邢春生特别提到了金融改革和创新——“在金融企业、金融业务、金融市场和金融开放等方面的重大改革,原则上可安排在天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

他说,滨海新区顺势设立了中国首个国内资金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虽然国家没有直接给钱,但给予了“先行先试”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无异于一把“尚方宝剑”。短时间内掀起一股投资潮,渤海产业投资基金对外募资几十亿元人民币,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大数目。

行政体制改革,必须迈的一道坎儿

“你们江北新区的行政管理模式是怎样的?有没有进行区划调整?”在扬子晚报记者提出滨海新区发展之初遇到了哪些难题、怎样解决的问题后,邢春生反问道。他说,行政体制改革就是滨海新区发展中必须迈的一道儿坎儿。

事实上,自2006年获批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滨海新区围绕经济、管理等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尝试。其中,最被外界关注的就是行政体制改革。

2009年,滨海新区迈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大一步,国务院批复滨海新区行政体制改革方案,同意撤销天津市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设立天津市滨海新区,以原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的行政区域为滨海新区的行政区域。滨海新区成为天津市下辖的一级政府。2013年9月,天津市宣布撤销滨海新区下辖的塘沽、汉沽、大港三个城区管委会,进一步精简机构。

“一开始,在新区内,同时并存多种行政管理主体,有滨海新区管理委员会、新区内各行政区政府、开发区、保税区等国家级功能区管委会。”邢春生介绍,滨海新区的管理体制随经济发展而设置,在特定的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新区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新区纳入国家整体发展布局,开发开放进入了新的阶段,管理体制滞后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包括统一规划难以实施,产业聚集效应难以实现,整体优势难以发挥,资源配置难以优化,管理效能难以提高,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

邢春生认为,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制,可使新区的发展更具活力和创造力。

要经济发展,也要有生活

滨海新区的经济发展增速很快,数字很漂亮。然而,在最初,不少天津人工作如果从市区调到了新区,甚至会有一种被“流放”的感觉,因为那里没有生活配套,交通不便,入学、看病成问题,更不用提文化、娱乐了。

“在最初,生活配套服务甚至可以说是‘倒逼’出来的。”邢春生告诉扬子晚报记者,外资、外商企业来考察,都会问有没有学校、有没有医院,有没有休闲娱乐的地方,“这些地方有是有,但是带他们考察后,他们都摇头,为什么?因为离他们要求的质量有差距。”

事实上,只有生活配套做好了做全了,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现如今,滨海新区构建的是现代化的高水平的服务设施,教育有“名校”,有不少国际小学、国际中学可以选择;看病有“名院”,与京津地区医疗机构合作共建;投入几个亿建立图书馆;休闲娱乐的场所一应俱全;交通便捷,甚至有免费公交车可以做。值得一提的是,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合作、以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新城镇为样板建成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型和谐社区。

“六七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盐汪子,现在呢,碧草绿树,风清气爽,环境好啊,年轻人结婚都来这儿买房居住。”说这话的是滨海时报时政要闻部主任梅传众,2005年他来到新区工作,目睹了新区的发展变化。他说,生态城房子均价达到了1万多元,这在以前也是想像不到的。

记者印象 “中国的曼哈顿”

京津城际高铁8月直通于家堡 新区到北京45分钟

如今在天津,于家堡是个炙手可热之地。它位于海河北岸,东西南三面临海河,是建设中的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核心地带。这里过去是一片零落的小渔村,将被打造成一个将来可以媲美纽约曼哈顿的地界。

记者来到的是即将通车的于家堡高铁站,也是这段时间的一个热点话题。这个新高铁站不仅将连接北京、天津,未来还将与地铁线路融合,覆盖南港工业区、临港开发区以及市区文化中心的三条新地铁线路将在这里汇聚,前两个区域目前正是滨海新区主要的产业聚集地。记者注意到,从外观上看,这个高铁站就像是一个银白色的大“贝壳”,在阳光照耀下颇为夺目。走进大“贝壳”,偌大的空间看不到一根横梁立柱,再抬头仰望,通透的“贝壳”穹顶像是一幅精美的画作。

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国内首座全地下高铁站房,车站为地下两层设计,地下二层为站台及轨道层,地下一层为候车大厅、设备用房及办公区层,地面层为“贝壳”形穹顶采光屋面。穹顶镂空的设计将地面光源引入地下,增加层次感的同时还节约了能源。走出于家堡高铁站,放眼望去,周边簇拥着高楼大厦,不远处还有塔吊林立,机声轰鸣。8月份正式通车后,于家堡通达天津站约15分钟,到达北京南站约45分钟,双城往返便捷。这里也寄托着滨海新区开发者对“互通互联”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辐射的愿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