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重庆云阳工商局紧紧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施多举措创新工作理念,全力助推文化市场主体快速健康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已注册登记文化企业283家,总产值(营业收入)约13.4亿元,占全县GDP 总量约8.4%,其产业涉及文化创意设计、文化休闲娱乐、电影网络等44个行业小类,为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云阳工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放宽限制,降低门槛,服务文化市场主体发展。
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关于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意见和市局扶持文化产业发展22条政策等系列措施下,将文化产业作为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的领军产业来培育,放宽限制、降低门槛、强化扶持,建立重点旅游企业联系制度,形成了具有云阳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发展群体,为有效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积极引导,排忧解难,扶持文化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云阳县政府决定对县属文化事业单位实施改制。云阳县川剧团属于云阳县文工团属事业单位,属于改制单位之一。县工商局接到该团改制申请后,按照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原则,登记窗口人员提前介入,积极引导,全程服务,帮助文工团进行名称预先核准,指导准备相关注册登记材料,并主动与文工团联系,帮助其解决登记中的难题,使文工团第一时间拿到云阳县艺术团有限公司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云阳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制工作是云阳县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云阳工商局快速为其办好企业法人注册登记事宜,完成国有独资(云阳县电影发行放影有限公司)工商注册,成为全县第一家具有独立电影发行放映资格的企业。
政策倾斜,跟踪服务,助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根据市政府“小微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原则,云阳工商局首先抓好文化创意类微型企业发展,在项目评审、资金扶持比例等方面给予优先和倾斜。截至目前,共培育发展文化创意、体育和娱乐类微型企业142户;二是抓好文化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用足用活国家、重庆市关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对涉及文化产业新登记、变更的企业特事特办,实行“一降、二放、三减、四改、五支持”的登记注册措施,对文化产业大户进行重点指导,全程跟踪服务。由云阳县城市开发投资有限公司投资2000万元的云阳县巴乡清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是该局的重点服务对象,该局指定专人负责协调、联系和陪同办理注册登记,经过几年发展,现在该公司已成为云阳县最大的旅游开发公司。重庆哈格咋民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任思音演艺有限公司成功注册,是该局全力支持文化产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一大成果。在文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今年1—7月全县接待国内外游客1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03亿元,同比增长98.9%和136%。
政府主导,工商主推,打造文化品牌软实力。
云阳着力“天下梯城、云阳龙缸、彭氏宗祠、张飞庙”等特色旅游资源,构建合理的城乡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休闲旅游文化品牌。大力宣传注册商标对文化和旅游产业的重要作用,初步形成“主动注册、精心培育、自觉保护”商标的良好氛围。加强和文化部门的联系,深入了解云阳秧歌、庙会、茶文化、云安盐文化,名优小吃等云阳民俗民间文入了解云阳秧歌、庙会、茶文化、云安盐文化,名优小吃等云阳民俗民间文化,采取上门指导等方式为文化产业商标注册和品牌打造出谋划策。联合县文化委和旅游部门指导“张飞庙”、“天下梯城”、“天下第一缸”等文化遗址的商标注册和品牌保护工作。二是培育非遗品牌。该县“王大汉桃片糕”、“泥溪土法造纸”、“凤鸣亚亚戏”、“鱼泉霉豆渣”等已成功申报为重庆市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云阳工商局把服务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作为重要突破口,积极推进品牌化进程。通过主动汇报、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相关部门做好申请商标注册、延伸非遗价值的相关宣传工作,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目前,“王大汉桃片糕”已成功申报重庆市著名商标。同时,加强对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法律保护,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未注册商标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防御性保护;积极会同相关部门迅速开展商标注册工作,并以“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4.26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日”为契机,广泛宣传商标权保护对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大意义。同时加强部门协作,建立以“政府主导、工商主推、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全面开展非遗文化品牌保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