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切换
新闻
重庆保税港推贸易多元化试点 企业成本最高下降50%
2015
12/31
16:04

中国发展网 记者张琴 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是重庆推进内陆开放,释放经济活力的重要举措。利用重庆保税港区获批国家贸易多元化试点改革,极大的推动了贸易便利化进程,今年前三季度,保税港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39.7亿美元,入驻企业累计突破700家,企业成本最高下降了50%。

成本下降 每年省下百万元

“对我们企业来说,这确实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位于保税港区内的重庆港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强兴奋地说到,寸滩保税港的贸易多元化试点,让他们公司的商贸物流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李强表示, “港区内的公司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没法开增值税发票,这让我们的客户很为难”,李强表示,很多客户都指望增值税发票抵物流成本,但是发票开不了,只能无奈选择放弃。在多元化试点以前,保税港区没有贸易功能。港腾物流供应,需要在港区内外分别设置一个仓库,每个仓库还要配备人力管理运营。同时为了满足海关的监管要求,还要在港区内再成立一家公司。

一家公司要有两个仓库,要多花一个人力进行看管。进口与非进口货物,被分在不同的库房,企业面对国内和国外市场,就需要两个账目。由于库房性质不一样,向国内、国外发货时,还需要调配,这样两个库房之间又要产生装卸、运输等成本。入驻保税港五年了,李强表示,此前一直都这样操作。这种操作模式,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运行成本,降低运行效率。

但是贸易多元化试点新增的“贸易功能”,让这一切发生了转变。多元化试点之后,允许保税、完税都在一个仓库,这样提高了利用效率,“光我们在港区内省下的租金每年就达几百万元”。此外,多元化试点还省去库管人力费用,直接降低50%。

合二为一的库房,省去运输和装卸的成本,重庆中航物流有限公司外贸部经理姜杨为表示:“贸易功能区能够将非保税货物进入保税仓,预计能给客户节约15%左右的运营成本。”

此外,贸易多元化试点赋予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与以往进关即扣税不同,保税港区工作人员介绍:“具备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企业,进项税额可以从销项税额中抵扣”。方便了企业的资金流动,减轻其资金压力。

生产、贸易都可做 提高货物的周转和通关效率

让企业去除烦恼的,来自于保税港区贸易多元化试点的政策。

2014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为西部地区为唯一一个。

目前,重庆海关已经在重庆保税港区现有范围内规划出了2.45平方公里的“贸易功能区”,其中“水港”贸易功能区面积0.59平方公里,“空港”贸易功能区面积1.86平方公里。

对于保税港而言,这项政策的意义就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的企业不再只是做生产商,还可以在贸易功能区内做贸易商了,企业进口的产品在特殊区域内就可以直接面向国内市场进行销售,免掉了区外注册代售企业的环节。

“企业被赋予了一般纳税人资格,在享受国家税收红利的同时,充分利用和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重庆保税港区的监管模式为“卡口+围网”,而贸易功能区今后则更注重过程管理,即通过电子账册管理,明确了货物状态,弱化了“卡口+围网”的管理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货物的周转和通关效率。

“保税港区原来的功能主要就是保税物流和保税加工,这里面没有贸易,要交易只能到区外进行。”此前的功能限制,让保税港更多停留在物流加工层面,而贸易多元化的试点,释放了保税港区贸易服务的活力。

保税商品展示展销业务,一方面可发挥特殊区域仓储物流、分拨配送等功能优势,拓展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服务贸易功能;另一方面,可减少流通中间环节的消耗,通过先销后税减轻资金占用,扩大企业利润空间。

对于内陆企业来说,资金流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议题。以往,内陆企业产品出口,要先交税,而交税要等到几个月后才能到账,这笔成本,成为企业资金流的一大阻碍。

结合重庆保税港区的特点,重庆海关采用GPS定位系统和“预结关+转关”的通关监管模式,在对保税港区出口货物进行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实现了“入区即退税”,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内陆地区企业出口退税滞后的问题,使出口货物转关核销率达到100%。

借由这个政策,园区企业逐步由传统发展方式向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转型,成为发展服务贸易和生产性服务业等新业态的“试验田”。

创新五种业态 打通国内外市场

目前,全国试点贸易多元化的地区只有两个,一个是苏州,一个则是寸滩保税港区。政策红利已经拥有,但是对于保税港来说,如何将红利最大化,还需要自身不断的探索。没有经验可循,需要保税港在自身探索中下功夫、花力气。

重庆海关副关长涂琳此前表示:“主要是结合国务院赋予的新政策以及重庆当前发展的实际来进行设计,从而实现贸易多元化政策与原有优惠政策的整合、叠加,达到1+1大于2的效应。”

基于“1+1>2”的效应思路,保税港区依据自身实际和特点,创新发展了五种服务贸易发展业态:保税+展示交易、保税+跨境电商、保税+转口贸易、保税+专业市场、保税+融资租赁。

其中,“保税+展示交易”为全国14个保税港区率先开展保税商品展示交易,率先将展示展销功能延伸到保税区外的核心商圈。这对于扩大保税商品的影响力和品牌知名度,很有好处。

为了更好地为跨境电商服务,重庆率先在全国搭建政府主导的“零审批、零收费”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企业、订单、支付、物流等信息的“一口接入”,降低了企业的成本。这种方式吸引了包括唯品会、卓益网等跨境大咖入驻,“今年有望实现5亿元的交易额,约200万消费者受益”。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机遇,利用贸易多元化的试点政策,保税港支持企业进行转口贸易。以咖啡豆为例,虽然重庆不具备生产咖啡豆的条件,但是通过保税贸易功能,结合渝新欧列车,企业可以同时开展咖啡豆进出口和国内采购销售业务,借由渝新欧列车,转口分拨到欧洲国家。单此一项,运行成熟后一年就可转口分拨50万吨咖啡豆,销售额可达100亿元。

2015年2月9日,进口肉类、进口水果指定口岸正式在保税港区开通,利用“保税+专业市场”的功能,市民花更少的钱,在家门口就可以买到澳洲牛肉和新西兰猕猴桃。

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问题,保税港也推动开展融资租赁服务,让企业在资金上没有后顾之忧。

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达539亿美元

借由改革试点的东风,保税港一年多来,在没有经验可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举措,探索出自己的路子。

今年前三季度,保税港区实现工业产值413.38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539.7亿美元,入驻企业累计突破700家。而水果及肉类总计达到80个集装箱,其中水果2500吨;肉类80吨,“临近春节,包括车厘子、猕猴桃、龙眼等水果进口总量预计将达到300个集装箱”。

此外,经营有2万多种商品的保税商品交易中心,自去年开业以来交易额累积超过10亿元。

多重举措带来集聚效应。两江新区经过积极发展水港、空港的口岸经济,成效初显。截至到11月份,通过水港进口水果共计34批次、货值1500万美元,进口肉类共计4批次、货值40万美元;截止到11月底,江北机场共进口水果20批次、25吨,已形成每周固定1班,并将逐步拓展到每周3-5班进口水果航班。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