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人张学平: 来渝打工10来年 从未到过解放碑
今年48岁的张学平来自四川内江,前前后后来重庆打工10多年,建过地铁,修过高速。
“1998年在涪陵修高速路的隧道,2000年在綦江赶水,后来在武隆待了三年,也是修重庆到长沙的高速,最近几年就在修轻轨,之前修6号线,现在是5号线。”张学平从1984年就外出打工,如今已经有30个年头了,除了重庆,他还去过广东、云南、陕西、贵州。这么多年,几乎都睡在工地上的简易宿舍里。
采访时,张学平刚刚上完夜班还在休息。如今他不再是四处找工程的打工仔,而是轨道5号线施工方中铁隧道的一名正式员工,生活稳定了许多。常年分居的妻子李永惠来到了身边,在工地食堂找了一份工作,既挣了钱,也和丈夫生活在一起。而已经成年的儿子还是独自生活在老家,以前是妈妈带着来探亲,现在是等着父母过年回家。
“没去过解放碑,到现在都没去过。”问到张学平在重庆工作这么多年,去过哪些地方,他的回答却有点出乎意料。“第一次来重庆去项目公司临江门的办公室报到,这是我离解放碑最近的一次,但当时在临江门待了10几分钟就去工地了,解放碑就再也没去过了。”
现在,张学平是5号线隧道施工的领工员 ,每天领着几十位工人走进数十米深的隧道里工作,他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在工地一线,而是在现场保证施工安全进行。但这样的工作状态也是经过许多年的一线作业才换来的。
“以前还在工地上受过伤,停工了大半年。”张学平挽起裤腿,脚掌上有很长一条伤疤,“有年修高速公路上的隧道,突然塌方,我从脚架上摔了下来,脚掌和脚趾连接这里骨折。”
说起这么多年异地打拼的生活,张学平感叹生活也是逐渐好了起来,现在他住在有空调,一个单间的板房宿舍里,妻子也在旁陪伴。“以前就是木板搭的,也没有空调,几个人挤在一个屋头。”现在也不是四处找项目的打工仔了,张学平已经成为中铁隧道的正式员工,工作安稳也有保障。
咸阳人王奔:来重庆上学又留在了重庆工作
比张学平年轻许多的陕西咸阳人王奔则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轨迹。他刚刚大学毕业,有学历、有专业,通过校招一毕业就进了现在的公司。
今年23岁的王奔毕业于重庆交通大学交通工程专业,从上大学算起,在重庆也待了4年多了。在他眼里,重庆虽然离咸阳不远,但两座城市差别颇大,“重庆的气候,城市发展都比老家好很多。”王奔说,他报考重庆的大学是受了家里哥哥的影响,“哥哥比我大三岁,也是在重庆念的大学。”2011年,刚满18岁的他就独自一人坐着火车来了重庆。
“山多,美女多。”王奔笑着说到他对重庆的第一印象。学生时期,重庆的主要景点他都去过了,解放碑、洪崖洞、磁器口,北碚、江津、武隆……“最喜欢武隆仙女山。”王奔说。
现在他在中铁隧道做质检员,朝8晚6地工作,一半时间在办公室处理资料,一半时间进到工地对工人做现场技术指导。
“在重庆没有什么异乡的感觉。”王奔还是说着一口普通话,但他说自己在重庆也没有外地人的感觉,周围的本地同学也好,同事也好,都很友善。
“打算在重庆成家立业吗。” 面对这个问题,才刚刚踏入社会的王奔坦言,还没有打算,由于工作的缘故,重庆这个项目做完了,可能下一个项目就要去外地待上几年。
南充人李天金:三代人都已在重庆安家
张学平和王奔带上安全帽,往隧道深处走去,走到地下近30米的地方,在那里,工人们正热火朝天的赶工,这个连接轨道5号线大石坝和冉家坝的隧道也刚刚贯通。58岁的四川南充人李天金正在隧道里扫着灰尘,2001年他来重庆打工,就没有离开过了。子女们都已经在重庆安家立业,年纪最大的孙子都念高中了,老伴也从老家过来和他住在了一起。
李天金从地铁一号线修建时就在重庆打工了,那时他做钢筋工,参与建造较场口车站。“当时也是在地下,做了一年多。”
现在李天金在工地上做综合工,主要工作就是搬搬杂物,打扫清洁,但是隧道里的工作环境并不舒服,有漫天的灰尘和喧闹的机器声,而且这份工作是24小时随叫随到,也并不轻松。
“身体健康,都没什么毛病。”即将年满60岁的李天金说,工地的工作他还是打算一直做下去,什么时候做不动了再说。
在重庆,每天有上百万人次通过轨道交通出行,1、2、3、6号线载着大家穿行在这个山水之城。如今轨道交通还有4、5、10号及环线4条主线和延伸段在建,预计2017年完工,有数十个站点分布在轨道沿线,更有成千上万的工人在建设一线工作着,他们大多来自四川、云南、湖南、陕西等地。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里,各处都在大兴土木,轨道的建设者仅仅只是很小的一个缩影,他们之间有的参与了好几个标志性工程的建设,却连城市最中心都未曾去过;有的在这里生活了10多年,却还是住在工地上的临时板房里;有的独自一人在外生活,每逢春节才能见到老家的妻儿……只愿他们被这个自己建设出来的异乡温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