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第一年,未来重庆经济走向将有哪些变化?大家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十三五”期间,经济保持年均增长9%左右。
“十二五”工作回顾
GDP
“十二五”末,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57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8%;人均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年均增长11.8%。
固定资产投资
从6935亿元增至1.55万亿元,增长1.2倍。
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
达到6424亿元,年均增长16.1%。
进出口总额
达到750亿美元,增长5倍多。
全市工业
总产值
达到2.4万亿元,预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50亿元,分别增长1.3倍和1.6倍。
一般公共
预算收入
完成2155亿元,
增长1.3倍。
城乡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别达到27239元和10505元,年均增长11.2%和14.3%。
全市发展稳定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显著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还做了哪些工作?
谋划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全市一体化发展效能显著提升。全市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型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8.6:44.6:46.8调整为7.3:45:47.7。
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深化改革呈现良好态势。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了小微企业蓬勃发展,市场主体由92万户增至194万户,非公经济占比超过60%。
构建大通道大通关大平台体系,内陆开放高地基本成型。渝新欧铁路累计开行490班,货物种类和辐射范围持续拓展,成为中欧陆上贸易主通道。
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中心城市枢纽功能加速形成。
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三农”和库区工作取得新成效。扶贫开发成效明显,完成高山生态扶贫搬迁54.2万人。
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环境质量大幅改善。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2天。全市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45%和42%。
持续改善社会民生,市民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30万人。累计建成投用公租房1488万平方米、配租21.4万套,惠及58万人。
“十三五”发展的目标任务
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国家中心城市,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经济发展
实现新跨越
经济保持年均增长9%左右,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
到2017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迈上2.5万亿元新台阶,人均生产总值达到7.5万元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力争赶上全国平均水平。
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
民主法治建设
迈出新步伐
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充分尊重和切实保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
科学民主决策制度更加健全。
全面依法治市深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显著进展,基本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政府公信力明显提高。
文化进一步
繁荣发展
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城乡居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康文明素质普遍增强。
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水平显著提高,城市整体文明程度明显提升。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文化软实力显著提升,文化强市建设深入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全面加强
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明显提升。
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水质保持总体稳定,都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00天以上,森林覆盖率稳步提高到46%。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建成生态文明城市。
社会治理创新
取得新成效
完善社会管理体制,优化社会治理格局,充分释放社会组织活力。
构建起高效便捷的网格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畅通有序的社会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工作体系、全方位立体化的公共安全体系。
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科学化和法治化,人民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
迈上新台阶
就业比较充分,累计新增就业300万人左右。
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建成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初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到2017年,按国家现行标准,基本完成农村脱贫攻坚任务。
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1
坚持创新发展,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推动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强做优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完善“全牌照”金融体系。
●建设西部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各类众创空间,形成完备的创新创业生态链。
●建设互联网经济高地。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构建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
2
坚持协调发展,
增强发展均衡性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以交通大格局支撑协调发展,建成功能性枢纽型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争取旅客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人次,货邮吞吐能力达到110万吨。新增铁路1000公里,新建成高速公路1000公里。形成“一干两支四枢纽九重点”内河航运体系。建成“一环八线”415公里城市轨道交通网和200公里市郊轨道线。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新增电力装机容量900万千瓦。
●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支持区县城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错位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
3
坚持绿色发展,促进生态文明
●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加快生产方式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体系。开展低碳城市试点,推广新能源汽车和船舶,发展绿色建筑,加强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重点行业能耗和重点单位排放管控,增加森林、湿地和草坡碳汇。
●强化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增强大气污染监管和防治能力,控制粉尘扬尘,整治机动车尾气,深度治理工业废气。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大流域和湖库污染整治力度,控制农村面源污染,推进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全覆盖和持续运行。综合整治各类噪声污染。保护长江母亲河,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大森林、林地、湿地等生态系统保护,推进土壤及生态系统修复,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科学划分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划定基本农田红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严格实施分级分类管控。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确权登记,探索自然资源所有权实现形式,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健全资源总量管理、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推进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建立生态保护成效与生态补偿挂钩分配机制。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推广绿色信贷。建立生态环保项目担保制度和风险补偿机制,探索环境保护强制责任险。推行环保监测执法市级垂直管理,强化生态环保考核和生态环境侵害责任追究。
4
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内陆开放新空间
●在国家开放大格局中有更大的担当。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发挥战略枢纽功能的辐射带动作用,服务西部开发开放。依托渝新欧铁路、长江黄金水道、渝昆泛亚铁路和江北国际机场,构建多式联运跨境走廊,建设国际物流枢纽。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在重庆落地,一定要高标准实施好,打造高起点、高水平、创新型的示范性重点项目。紧扣现代互联互通和现代服务经济,聚焦金融服务、航空、交通物流、信息通信技术等重点领域,发展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构建以重庆为运营中心、辐射内陆、联通欧亚的国际贸易辐射圈。
●提升内陆开放平台和口岸功能。充分发挥两江新区的开放引领、创新示范、技术集成和带动辐射作用,努力建成国际贸易、国际物流、先进制造、研发转化、资本运作高地和高端人才集聚区。深入推进经开区、高新区以及特色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高端要素集聚,完善功能性要件,服务全市开放发展。完善机场、港口、铁路等口岸配套功能,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拓展保税贸易业务,建设临空和临港产业带。争取新设立一批综合保税区和保税物流中心,推动口岸监管服务全覆盖,增强口岸集聚辐射能力。探索具有内陆开放特点的投资贸易新举措。
●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动加工贸易向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等高端延伸,提升一般贸易中优质产品出口比重。
5
坚持共享发展,让城乡居民生活更美好
●打赢限时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找准“穷根”、明确靶向,扎实推进生产发展、易地搬迁、生态补偿、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低保兜底等扶贫工程,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促进教育公平和质量提升。普及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探索中职高职纵向衔接、职教普教横向贯通的培育机制,推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以促进就业创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就业吸纳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多渠道多形式增加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劳动报酬与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健全最低工资和工资支付保障机制。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推动社会保障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筹资机制,完善个人账户制度,稳步提高待遇标准。落实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和渐进式延迟退休政策,建立基本养老金合理调整机制。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筹资机制、重特大疾病保障机制,扩大医保跨省异地结算。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分级诊疗制度,落实医师多点执业,完善基本药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发展特色专科和高端医疗服务。
●创新和加强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