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将变成一座会呼吸的城市!日前,市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的文件,两江新区悦来新城、万州区、璧山区、秀山县为“1+3”试点,将加快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的步伐,力争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将达到目标要求。
哪些区域试点?
“1+3”先行试点,即:1个国家级试点区域两江新区悦来新城(建设期为2015—2017年);3个市级试点区域万州区、璧山区、秀山县(建设期为2016—2018年)。在4个试点项目实现运营的基础上,形成符合山地城市特点的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管理等地方标准。
2018—2020年,有条件的区县及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先行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20年,试点区县城市建成区30%以上、非试点区县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2020—2030年,全市所有区县全面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力争到2030年,全市城市建成区80%以上的面积达到目标要求。
海绵怎么呼吸?
文件指出,各区县政府应在2017年年底前按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新编或修编各层级、各专项(专业)规划。因地制宜采取屋顶绿化、雨水调蓄与收集利用、微地形等措施,提高建筑与小区的雨水积存和蓄滞能力。推进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改变雨水快排、直排的传统做法,增强道路绿化带对雨水的消纳功能。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停车场、广场等扩大使用透水铺装,新建城区硬化地面可渗透面积宜达到40%以上。
通过建设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人工湿地等措施,增强公园和绿地系统的城市海绵体功能,消纳自身雨水,并为蓄滞周边区域雨水提供空间。
海绵城市咋建?
去年4月,悦来新城就被确立为全国16个海绵城市试点地区之一。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
“建设海绵城市,首先要扭转观念。”悦来集团规划部主任魏映彦说,传统城市建设是硬化路面,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海绵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悦来新城这样变成“海绵宝宝”
两江新区悦来新城去年4月入围国家级海绵城市试点区域,规划建设用地18.67平方公里,由悦来生态城、悦来会展城、悦来智慧城三个部分组成,区域规划人口20万人。总体目标,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建设适应环境变化的弹性城市,解决城市防洪、排涝、雨水利用的问题,营造自然、安全的城市环境。
三年主要建设:公园广场项目,一江两河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城市道路,居住小区项目,公共建筑项目以及污水处理厂及二级管网、监测评估工程共70多项项目,总投资约40多亿元。目前已开工约4平方公里,2016年将建设40多个项目。
国外应用
瑞士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在原有的房屋上动了一点儿“小手术”:在墙上打个小洞,用水管将雨水引入室内的储水池,然后再用小水泵将收集到的雨水送往房屋各处。各家在使用时,靠小水泵将沉淀过滤后的雨水打上来,用以冲洗厕所、浇花、洗衣等。
德国
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
新加坡
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新加坡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第三,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