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是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重庆各地纷纷举行了文化、文物申遗、非遗保护等成果展示。有业界人士认为,依靠节日推动文化传承只是一种手段,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关键还在于民众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合川钓鱼城申遗各国每年仅能上报一个
以“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为主题的第十一个中国文化遗产日重庆主会场活动在合川区开幕。“此次活动放在合川举行,主要就是为了推进钓鱼城申遗。”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白九江告诉记者,钓鱼城现存遗迹由宋军遗存、蒙古军遗存及相关的人文要素三部分组成,是迄今为止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战场遗迹。
据史料记载,公元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兵临钓鱼城。在当地将士顽强抗击下,蒙古大军不能越雷池半步。钓鱼城保卫战时长逾36年,写下了中外战争史上罕见的以弱胜强的战例。蒙哥在此役中身亡,迫使蒙古帝国从欧亚战场全面撤军,钓鱼城因此被欧洲人誉为“东方麦加城”和“上帝折鞭处”。
“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简单,每个国家一年只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上报一个申遗项目。”白九江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在钓鱼城遗址进行了11年的研究和保护工作,证明了史实,也挖掘了相关古迹。今年3月,重庆市政府向国家文物局提出钓鱼城遗址申遗正式申请,标志着申遗工作迈出实质性步伐。
白九江说,目前钓鱼城已完成护国寺历史风貌恢复、石照县衙维修布展、外城园路城墙、城门城楼及跑马道修复建设、九口锅防护工程及西市古街维修整治工程等项目,让中外游客能够真实生动地了解古战场历史和文化。
啰儿调联唱感受土家特色民族文化
土家啰儿调、茅古斯舞、土家民俗舞……近日,重庆石柱举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对土家特色民族文化的保护与绵延以及各项非遗节目进行集中展示。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石柱县土家啰儿调市级传承人李高德为市民带来啰儿调联唱——《背夫号子》、《小牛郎抬工号子》、《川江号子》、《打夯号子》、《喊山号子》等。据悉,石柱土家啰儿调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具有相当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
石柱县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经典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诞生于石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啰儿调”的代表作。“啰儿调”既是民族团结融合的精神纽带,又是凝聚乡土情怀的交流载体;既忠实地记载着当地土家人的民风民俗,也催化演进着民风民俗。由此可说,石柱土家“啰儿调”是一部土家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程的活的教科书。
白象街历史主题展透视重庆老城风貌
重庆老城区不仅是重庆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重庆两江文化的起源地。在融创白象街展览现场,图片结合了世界性的建筑文物图片展和重庆新老图片展向世人传达出优秀古建筑的声音,同时唤起市民们对保护古建筑的意识和加深对生活中这座城市的文化解读,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文物建筑保护中。
除了文物建筑以外,活动还引荐了英国皇家建筑师艾尔索普(Prof.WillAlsop)教授的建筑作品。这位英国建筑界大师的作品遍布世界各地,具有超前大胆的设计理念与强烈的艺术性。同时,他对于旧城改造有着独到的理解,曾经在伦敦、曼彻斯特、汉堡、重庆等多个国家城市有过旧城改造的经典案例。
“一栋旧建筑就代表了一群人的回忆,你拆掉一栋楼就毁了一群人的记忆,也就毁了一群人。”艾尔索普(Prof.WillAlsop)教授表示,不去随意拆除,在保护好旧建筑的基础之上去增加新的内容,留下记忆的同时去发展进步改善生活品质才是最重要的。
40多个非遗项目云集山城
40多个非遗项目云集在重庆山城,川江号子、傩戏、龙舞、摆手舞、巴渝吹打、灯戏、漆器、夏布、西兰卡普等极具传统特色的非遗项目引来不少市民和外国游客参观游览。不少非遗传承人现场“卖艺”,赚得满堂喝彩。
重庆非遗项目夏布传承人蒋道勇带来夏布的制作工具。“现在非遗的传承还有许多困难,”蒋道勇说,“‘文化遗产日’一年只有一次,像这样让年轻人认知非遗的平台还是太少了”。
西兰卡普传承人左翠平2008年办起了“土家织锦坊”,她每天在作坊里牵线、托盘、穿梳、找层、挑织,引来远方参观的游客跟她学上几招。
截至2015年,重庆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4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达到40人,并先后组织非遗项目赴德国、澳大利亚、美国、泰国、英国、法国、伊朗、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举办“重庆文化周”活动,川江号子更是获得德国第八届勃拉姆斯国际合唱比赛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