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切换
新闻
重庆出科技型企业摇篮计划: 要独角兽也要瞪羚
2016
12/21
09:49

近期,重庆市出台《重庆市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培育方案》(简称“方案”),提出在2020年培育两万家科技型企业的计划。同时,重庆还出台了加快本地教育发展的六项计划,提出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

接受记者采访的重庆本地科教界人士认为,重庆此前提出“2020年建西部创新中心、R&D投入(即研发投入)强度达2.5%”的“十三五”科教目标,但现有的科教实力与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目前重庆在企业和高校两端发力,旨在补齐短板。

研发投入低且结构失衡

记者获悉,重庆市市长黄奇帆近期在与当地学界的一次座谈中,特别提到对重庆科研投入低这一情况的担忧。

2015年,重庆R&D投入强度为1.5%,而同期全国为2.1%。尽管重庆称将在2020年达到2.5%的R&D投入强度,但显然这1个百分点的差距并不容易实现。

“在‘十二五’时期,重庆R&D投入增长仅为0.26%。创新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创新成为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短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称。

重庆市副市长沐华平认为,目前重庆的R&D支出结构并不合理。进一步讲,目前重庆市研发经费中34%集中在汽车产业,27%集中在重庆市前十大企业。这种过分集中的支出结构对创新发展的影响值得高度关注。

沐华平认为,研发经费过分集中与创新型城市要求的支出覆盖产业多样化、中小科技企业占主导作用不相符合,因为创新型城市60%以上的发明专利是中小型科技企业创造的。

重庆理工大学教授邱冬阳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重庆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上较少,和当地的产业结构有一定的关联,“过去重庆工业主要以汽摩为主,近几年又引进了IT业,但前者由于技术成熟,重点主要是量产,而后者在重庆则以代工为主,同样不重视研发”。

重庆市此次出台的方案,则正是希望培育更多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事实上,从国内其他城市观察,在“双创”的背景下,包括河北、天津在内的多个省市亦提出了各自的“十三五”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目标。

其中,河南省提出,到2020年,全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翻一番,由2015年底的28741家发展到8万家。而天津的目标是,到2020年,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6年的7.2万家增长到10万家。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培育出2万家科技型企业的基础上,重庆市还将科技型公司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除独角兽企业之外,还包括“牛羚企业”和“瞪羚企业”。

其中,包括3000家“牛羚企业”,其特征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连续两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且最近一个会计年度达500万元人民币以上。

还有500家“瞪羚企业”,其特征是具备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原创性技术,连续三年销售收入年均增长40%以上;最近一个会计年度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净利润达4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估值达1亿美元以上。

争取理工类名校入渝

邱冬阳表示,在提高一座城市的创新能力方面,除传统的“引企业”外,“引智”则是另一个方式,而引智的主要载体即是高校。

但从重庆的高校类型观察,邱冬阳认为,由于重庆文科类院校比例高、理工科院校少,造成重庆高校科技投入强度不高、重大科研成果较少的局面。

重庆教育观察人士王增梁则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重庆的高等教育总体水平相对较低,与中西部唯一直辖市、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定位极不匹配,恐难以满足重庆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大批量需求。他建议重庆应该加强从外界“引智”。

近年来,国内一些城市不遗余力地引进国内外顶尖名校,以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延揽、培养、储备领军人才,如深圳在今年10月出台了《关于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引进国内外名校来深办学,引进的国内高校及学科原则上应居全国综合排名前10、学科排名前5,国外高校应居世界综合排名前100、学科排名前20”。

王增梁建议重庆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创办“中国工程技术大学”,以及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

王增梁认为重庆作为我国重要工业城市,在工程技术领域有着深厚的产业积淀和迫切的技术需求,而中国工程院在我国工程技术领域有着顶级的智力资源和雄厚的技术储备,双方在产、学、研结合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空间。

重庆与中国工程院聚合优势、共同创办中国工程技术大学,有利于促进“前沿阵地”和 “后方智库”紧密互动,有利于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必能强有力地推动重庆产业快速提档升级,确保重庆在先进制造领域持久发力、保持领先。

同时,王增梁建议,重庆可抓住中国科学院大学筹建新校区的战略性机遇,全力引进中国科学院大学落户重庆。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