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切换
新闻
“两化”融合 重庆工业可“挤”出千亿效益
2013
05/13
15:35

尹超

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重庆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主任,重庆大学制造工程研究所副所长。他长期致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其主创研发的MES系统(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如今在全国工业企业中广泛推广应用,特别是对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作用重大。

精彩语录

企业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带来的是效率的增强、利润的增加、竞争力的提升。

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核心是融合,通过抓融合抓"两化",将信息化的种子真正地植入工业的土壤,能量才会集聚爆发。

重庆的传统制造业不是一座"贫矿",而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如果重庆深入推行“两化”融合,将使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风能、太阳能、大数据、云端、物联网、信息通信、支付数字化、3D技术……众多新名词,正在影响并改变我们的生活。

如今,又一个新名词数字化车间,或许将对正在进行的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5月8日,市科委发布消息称,由重庆自主研究开发的MES系统(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已正式投入应用。应用该系统,企业管理者犹如将工厂“带”在身边,无论身处何地,只要手上拥有电脑或手机等终端,即可实时了解、指挥企业生产全过程。

“为企业量身打造的"数字化车间",是重庆大力推行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入融合的产物,它将是促进重庆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昨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专家组专家、重庆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中心主任尹超接受商报记者专访时称,目前,重庆工业的总产值为1.53万亿,5年后可能达到3.5万亿元,只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将“挤”出千亿元效益。

谈“两化”试点

我市投入2亿

两化融合指数提至80%

重庆商报:信息化正在对工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会为我市工业生产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尹超:目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持续调整和快速变革的关键时期,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在催生新的工业形态,是工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对推动我市工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有利于提升我市产品研发设计创新能力。信息化要素与产品设计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和系统集成,可以突破工业技术基础薄弱、产品档次低等瓶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此外,“两化”融合还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降低物流成本。这些作用目前在长安汽车(000625,股吧)、力帆、南方英特空调公司、隆鑫等大型企业中已得到充分体现,为企业带来了相当可观的效益。

重庆商报:近几年我市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方面作了哪些探索?

尹超:2009年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两化”融合试验区以后,我市着力构建相应的服务支撑体系,及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开创性地提出“两化”融合指数,设置规模性、多样性、集聚性等9大方面18个指标,形成以“融合指数”为核心的评价体系。累计推出市级以上示范项目100多个(国家级18个),财政投入2亿元左右。成立了重庆市“两化”融合促进和服务中心,为全市的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规划设计和项目实施指导,该中心自主研发的MES系统(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已正式投入应用。该系统有个通俗的名字叫“数字化车间”,它作为推进“两化”融合的重要载体,将在全国工业企业中被广泛应用。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市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由2007年的50%提高到80%,在生产过程中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挤”出了效益,提高了品质。

谈“两化”成果

应用“数字化车间”

50多企业生产成本降20%

重庆商报:我市自主研发的MES系统有“数字化车间”之称,它能为企业提供哪些服务?

尹超:生产制造过程是企业运行的核心,资产、人员占用多,资源消耗就很大。一直以来,我国在生产制造信息化方面没能取得有效的突破,企业的生产过程普遍存在设备运行效率低、工艺水平不高、管理方式落后、质量不能保证、能耗持续居高不下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发展。

MES系统能够对生产设备集成、工艺、能耗和制造全过程等进行一系列优化,具有制造过程设备信息实时采集、加工质量动态监控等功能。应用该系统,企业管理者犹如将工厂“带”在身边,无论身在何地,只要开启电脑或手机等终端,即可实时了解、掌控和指挥企业生产全过程。

MES系统目前已获得了15项发明专利。该系统还能对关键工序进行质量管控和产品质量追溯。如果管理者在实时监控中发现某道工序发生异常,可以通过MES及时查找到症结,从而尽快处理,避免造成大的损失。

重庆商报:我市目前有多少家企业开始应用MES系统?它的应用前景如何?

尹超:目前,MES系统已在重庆小康汽车、华晨鑫源汽车、南方英特空调、隆鑫通机、重庆登康(冷酸灵)等50多家制造企业成功实施和应用。从企业反馈的情况看,该系统的应用使企业生产效率平均提高25%、产品合格率平均提高30%、能耗平均降低10%、生产成本平均降低20%,取得了上亿元的经济效益。

乐观地估计,5年内我市采用MES系统的企业有望达到2000家左右,将有力地推动我市生产制造业转型升级。

谈“两化”前景

可“挤”出千亿效益

人才匮乏制约“两化”融合

重庆商报:我市“两化”融合的前景如何?

尹超:我市提出到2015年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深化应用率达到85%,管理信息化系统深化应用率达到80%,生产过程信息化系统应用率达到55%,关键工序设备数控化率达到65%。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核心是融合,通过抓融合来抓“两化”,将信息化的种子真正地植入工业的土壤,能量才会集聚爆发。

企业插上了信息化的翅膀,带来的是效率的增强、利润的增加、竞争力的提升。目前重庆工业的总产值为1.53万亿,5年后可能达到3.5万亿元,只要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推动工业发展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从中“挤”出千亿效益是可能的。

重庆商报:“两化”融合推进过程中,目前主要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

尹超:认识不足和人才匮乏制约重庆“两化”深入融合。重庆尚有不少部门、企业对“两化”融合的认识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例如,有的将“两化”融合等同于管理信息化或信息技术开发,有的甚至对“两化”融合的概念都还相当陌生。而受地域和收入水平的制约,不仅难吸引外地人才,本地人才也流向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人才奇缺。重庆工业企业专职信息技术人员仅占企业总人数的1.2%,信息化应用人员也仅占企业总人数的7.2%。此外,企业信息集成应用环境、标准等也亟须完善。

谈传统工业

重庆传统制造业

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

重庆商报:重庆是老工业基地,您认为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这是“包袱”还是财富?

尹超:我认为重庆的传统制造业不是一座“贫矿”,而是一座有待挖掘的“富矿”。

重庆传统制造业仍有巨大潜力。有些产业的产量、销量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如摩托车);有些产业在全国或者西南地区名列前茅(如制药、化工等);有些产业的品牌基础以及市场基础较好(如日化、轻工等);有些产业正处于调整、提升期(如建材、塑料制品等)。如果重庆深入推行“两化”融合,增添传统产业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将使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焕发出新的光彩。

重庆商报:您如何看待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

尹超:近年来,因为成本上升等原因,推动了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产业向西转移。对重庆来说也是难得的发展机会,重庆工业基础雄厚,承接力强于国内很多城市。如果利用好产业西进的机遇,在承接过程中积极促进“两化”深度融合,助推企业完成改造,无疑将助推重庆工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