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华平认为,重庆选择“增量”有5条标准
标准一:选择高附加值产品对冲物流成本。
在短缺经济时代,内陆地区往往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材料、电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都在沿海生产。一方面,这是因为内陆地区资源禀赋不如沿海,另一方面,内陆地区人才积累也不够。
但在过剩经济时代,工业产品对物流成本十分敏感,因此,只能选择高附加值产品,以对冲物流成本。
标准二:选择大企业为突破口。产业集中度往往控制在大企业手中,从大企业入手,能够避免过于激烈的市场竞争。
标准三:“增量”要面对国际市场。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订单往往较多,而大量的订单又能够吸引上下游企业跟进。以重庆的电子信息产业为例,笔记本电脑、打印机、交换机以及云计算产业,这些都是面对国际市场的。
标准四:要有独特的物流解决方案。重庆至欧洲的“渝新欧”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将通过降低运价、优化方案、回程货常态化等措施,使出口工业品物流成本与沿海地区基本持平。
标准五:要让跨国公司成为“增量”的主导。
有了标准,还要有行动,给“增量”赋予丰富内涵。沐华平认为,对于重庆而言,“增量”至少应包括新的产业、新的企业和产品。
产业“增量”:以笔电和打印机等产品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是重庆“无中生有”的新产业。从引进品牌商开始,该产业在短短几年内就形成了“品牌+代工企业+零部件厂商”的产业体系。
企业“增量”:经济发展的主体是企业,目前重庆已经形成了“大中小微”多层结构的企业结构体系。
产品“增量”:沐华平表示,目前重庆正在实施新产品“五个一批”计划,即策划一批,引进一批,在研一批,上市一批,启动研究一批。
过去,重庆工业领域是汽摩产业一业独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这一局面得到根本改变。数据显示,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占全市工业比重达到20%,首次超过汽车产业,成为重庆第一支柱产业,预计今年占比还将提高到25%。重庆通过做电子信息产业的“增量”,实现了老工业基地的华丽转身,被工信部视为内陆地区工业转型升级的典范。而曾任世界银行行长的佐利克则认为,重庆的转型升级具有世界意义、值得所有发展中国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