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高新区1991年成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从最初2平方公里起步区,到现在70平方公里广阔“战场”;从诞生了重庆首个“亿元乡”的乡镇企业密集的城乡结合部,到今天屹立西部,融合人文、科技、经济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兴科技城。重庆高新区和很多首批国家高新区一样,走的是一条没有任何经验可循的,前无古人的创新发展道路。经过了20年几代高新区人的努力,重庆高新区已经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较强的科研实力和完善的配套体系,站在了重庆“三次创业”和推进跨越式发展的新起点。过去,经过了一段怎样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今天,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变化?未来,高新区将要如何发挥发展的潜能?这些正是需要探究的问题。
昨天——
这里是重庆的创新创业高地
20世纪80年代,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成为许多发达国家新的竞争领域之一。与此同时,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我国也意识到了新兴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991年3月,“火炬计划”实施后的第三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为全国首批国家高新区之一。集中建设区位于石桥铺地区,定名为“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此后,又于1998年拓展建设“二郎科技新城”,面积扩大到23平方公里。
起步之初,刚刚组建的高新区管委会对政策区域内的单位和企业进行了多次深入调研,在财力有限的条件下,确定了“有所为、有所不为,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的产业发展政策和“滚动发展、重点突破”的园区建设发展战略。这些政策在创业之初,为高新区带来了稳定、持续、高效的发展。在这第一个十年里,重庆高新区成功培育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也就拥有了打开市场的主动权,基本形成了以信威、华邦、海扶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生物生化制药及医疗器械、新材料及节能环保、汽摩配套产品四大产业集群。
2002年,是对重庆高新区意义重大的一年,被许多人称为“二次创业”的开始,也是高新区“北进”发展的开端。1月28日,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由高新区负责开发建设刚刚成立的北部新区的其中50平方公里区域,委托范围定名为“重庆北部新区高新园”。
今天,走在这片土地上,看到的是规划整齐的写字楼、井然有序的企业、厂房、科研机构,道路宽敞,绿树成荫。然而,10年前,高新区刚刚接管这里的时候,还是一片萧条。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北部新区高新园生态绿化面积接近50%,落户企业3000余家,其中科技型企业占比超过60%,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逾80家,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知名企业总部(集团)30余家。
这一切,不得不归功于重庆高新区提出的“生态科技商务区”建设新理念。优秀的规划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这一规划理念中,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和“有机城市”两大主题,除了继续强调以科技开发和科技产品的生产为重点之外,更强调人的劳动条件、出行设施、人际交往平台和与自然生态的接近度等需求。这一时期楼宇工业大发展也为科技企业提供了优越环境,其核心凝聚力带动了居住社区和商业服务区的建设,共同造就了生态科技商务区。
在“北进”发展一帆风顺的同时,重庆高新区并没有松懈原始区域的发展。现在,重庆人提起石桥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电脑销售地,这里有1万多家中小型科技企业,每天都在诞生新的科技力量;狭窄拥挤的电脑商铺已经被一家家宽敞明亮、布局合理的数码市场所代替。石桥铺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知名的IT数码城,产品销售已经超过百亿元,区域税收也突破40亿元,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超过70%,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产业支撑,同时明显带动了服务业、电子商务等产业的发展,成为创业者的天堂。
今天——
这里是西部的新“硅谷”
2010年,经过19年的卓越发展,重庆高新区管理范围内的石桥铺高科技开发园、二郎科技新城与北部新区高新园已经形成南北呼应、共同发力的发展格局,成为拉动重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承担着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和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支撑。
这一年,同样也是对重庆高新区意义非凡的一年。
2010年7月,重庆市委、市政府决定将高新区与北部新区分设,高新区调整开发建设范围,管委会重新组建。高新区党务、社会事务由所在行政区统筹,高新区管委会独立行使高新区范围内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职责。
10月8日,重庆高新区管委会正式挂牌对外办公。根据调整方案,重庆高新区新规划面积为70平方公里,其中东部石桥铺、二郎改造提升区20平方公里,西部金凤、含谷、白市驿组团拓展开发区50平方公里,开始沿成渝高速公路向西拓展。这意味着重庆高新区正式结束了10年的“北进”生涯,圆满完成了在北部新区的建设使命,开始了“西进”的步伐。
这既是一次华丽的转身,也是一次新的挑战,新一代的高新人把这个转折称为“三次创业”的开端。
顶层设计:科学规划保障高品质发展
重新规划后的重庆高新区拓展区揽括金凤、含谷、白市驿三镇,毗邻重庆大学城、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和中国内陆最大的重庆西永综合保税区,天时地利人和,有人才集聚的高地,有外商投资的热土,有生态宜居的环境,有等待建设的蓝图。
“一座未来科学技术城是我们的发展目标”,重庆高新区管委会主任石继东说,“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要素集聚,响应国家、西部和重庆的产业规划布局,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重点,新的科技城要以科技产业为主体,融合生产和生活,符合生态发展的理念”。新的目标定位摆在了再次创业的高新区建设者们面前,等待着他们去实现。
科学定位和规划重庆高新区的现状和未来,成为新成立的高新区管委会的首要任务。
高新区按照重庆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五年西部领先,十年全国一流”的发展目标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在重庆有辐射力,西部地区有影响力,跻身国家高新区一流序列的“自主创新战略高地,新兴产业核心载体,科学发展示范窗口”,形成了发展的总体目标:到2015年,完成石桥铺、二郎地区的城市再造和产业重构,基本建成金凤、含谷、白市驿组团高新技术产业拓展区,形成成渝高速公路生态城市廊道和创新产业带,完成重点产业的战略性布局,使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四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力争到“十二五”末,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技工贸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
在产业规划方面,高新区为未来发展确立了“1+3+X”产业体系,即以电子信息为支柱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为主导产业,同步发展现代物流、文化科技、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相关产业。旨在充分利用现有产业特点和优势,扬长避短,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用最有效的手段实现产业重构、优化升级。
在整体空间布局中,按照“一主轴两片区”的规划,以成渝高速公路和高新大道为主轴,以东部改造提升区和西部拓展开发区“双轮驱动”,合理空间布局,科学规划实施。同时,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在东部石桥铺建设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二郎建设研发总部经济区,在西部拓展区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生物医药园、研发总部园、现代物流园。
由此,重庆高新区开始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
产业集聚:电子信息引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2009年以来,随着惠普、宏碁相继落户,重庆向打造全球最大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的战略大跨步迈进。
2011年,“重庆造”笔记本电脑产量突破2500万台,重庆成为名符其实的全球笔电生产基地之一。
2011年4月12日,华硕电脑公司与重庆签约,在高新区布局建设华硕电脑中国第二营运总部。
华硕的落户只是重庆高新区打造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缩影。抢抓机遇,顺势而为。在重新组建之初,高新区一班人就敏锐捕捉重庆大力发展笔电产业的战略机遇,紧锣密鼓的打响了一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攻坚战!
西区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定位生产基地,配套高技术服务;东区石桥铺定位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大力发展研发、销售、结算、展示、服务、体验等产业门类。如今,金凤电子信息产业园成功实现“当年谋划,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招商,当年投产”,已建成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新启动3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和50万平方米公租房建设,累计入驻台晶电子、应达利电子、奇欣达科技等企业46家,预计到2015年可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上。石桥铺IT数码港提档升级工程全面启动,随着华硕电脑中国第二营运总部、“云创·蝶谷”重庆云计算应用走廊、重庆健康云服务中心等项目落户,全国首个IT微型企业孵化园即将建成,以电子商务为核心的i数码城加快建设,打造“长江上游IT数码中心”的路径正日渐清晰,一个较为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正悄然浮出水面。高新区相继被重庆市政府评为重庆市笔记本电脑配套产业发展先进单位、云计算重点发展板块;“重庆高新区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创新型产业集群”也已被科技部确定为千亿级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扶持和打造。
在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同时,高新区也同步加大了对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技术服务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力度,成功引进了国家质检中心基地、重庆市食品药品检测中心基地等一批重点项目,培育扶持格力电器、东方鑫源等一批先进制造企业蓬勃发展。两年来,累计签约投资项目49个,协议引资金额390.2亿元,其中投资1亿元以上项目30个;新增获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等“国家级”金字招牌,成为西南地区首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创新驱动:科技金融助推创新创业提速
新兴产业必须以科技创新为支撑,而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企业是主体。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就必须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科技企业。经过深入细致的摸底调研,了解到当前资金短缺作为科技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快发展的重大瓶颈时,重庆高新区一班人果断决定以科技金融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走出一条具有重庆高新区特色的创新创业发展之路。
近两年来,这样的发展思路已经得到了认同和实践。重庆高新区从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风险资本、外国投资、民间投资等多渠道的资金筹集和退出机制,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大力拓宽科技企业尤其是中小、微型企业的资金渠道,有力助推了区域创新创业蓬勃发展。其一,管委会下属高新区开发投资集团公司与市科委下属重庆科技风投公司、重庆科创风投引导基金公司共同成立科兴乾健股权投资公司,标志着重庆高新区的科技金融工作再上新台阶;其二,高新区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与重庆市股权转让中心签订了战略性合作协议,与科技部火炬中心、市科委等共同筹备成立创投公司,与新华信托合作筹备基金管理公司和股权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大力争取高新区纳入全国“新三板”扩大试点范围,并已储备了一定数量的拟上市企业;其三,高新区还拟定出台了《重点拟上市企业财政补贴和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对企业改制上市、贷款贴息、风险保障、担保补贴等方面给予经费支持,初步形成了“投、贷、保、补、扶”的科技金融体系,已帮助重庆和航科技股份公司在重庆股份转让中心成功挂牌,帮助梅安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创业板成功上市。
在此基础上,重庆高新区进一步制定完善并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暂行办法》《高层次人才激励办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管理办法》等一揽子奖励扶持政策,有力助推了重庆高新区建立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优化机制:围绕服务打造便捷高效发展软环境
近20年的发展经验告诉重庆高新区建设者们,只有建立一套符合自身特点、优质高效的管理服务体系,才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区域的发展活力,才能整体实现高新区的发展目标,这对于“三次创业”的重庆高新区尤为重要。
抓服务。按照“小机构、大服务,小政府、大社会”的理念,抓紧建立完善了高效运转的协调服务机制,6个市驻高新区部门职能职责向拓展区全面延伸覆盖,简化办事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有针对性地加强与企业、项目的跟踪对接,初步形成集“产业研究、项目跟踪、洽谈对接、证照办理和资源配置”于一体的“大服务”流程体系。重组创新服务中心,集合政府创新服务、中介服务、科技投融资咨询办理、创业培训等综合服务功能,积极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及微型企业发展壮大,一批自主创新平台建设完成。
搭桥梁。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产、学、研、服战略合作,组织企业加强国内外交流合作,做好项目对接和技术转移服务。加强以“多肽中试生产实验中心”为代表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整合政府资源服务企业“办大事”。
高起点、大手笔的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使高新区成为一个巨大的自主创新孵化器。无数个生动的创业故事诞生,无论是刚毕业、怀揣创业梦想的大学生,还是留学归国、拥有一番抱负的高端人才,都将发展的根扎在了高新区。高新区也被评为重庆首批“人才特区”、重庆市知识产权试点园区。
明天——
这里有无限的可能
未来,重庆高新区将从哪里做起,规划者和建设者们已经跃跃欲试。
“简单来说,就是按照‘东西并举、全面发力’的思路,突出‘两大拉动’,实施‘三项工程’,强化‘四个保障’,大力推进东区‘腾笼换鸟、提升品质’、西区‘筑巢引凤、招大做强’,确保高新区开发建设拉开新格局,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取得新进步,为加快建成在全市有影响力、西部有辐射力的‘自主创新战略高地、新兴产业核心载体、科学发展示范窗口’做努力”,石继东说。
所谓“两个拉动”就是项目投资拉动和招商引资拉动,把项目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确保以大项目带动大投资、以大投资带动大增长,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大产业项目;把招商引资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强化招商引资的龙头带动作用,带动产业实现聚集、集群式发展。
作为全面提升高新区发展速度的重要举措,“三项工程”将从不同侧面发挥作用,最终发挥合力。产业集群工程就是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力促一批已签约项目尽快落地,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聚区,并按照“一区多园、整体推进”的工作格局,加快实施一系列产业园的开发建设,实现产业聚集度和竞争力进一步提升;改造提升工程就是要坚持以改造提升重树形象、优化升级重构产业为基点,提升东区发展品质;创新发展工程就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通过优化创新政策扶持,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完善创新服务平台,提升创新服务中心功能,加快高新区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步伐等等。
为了完成“三项工程”的建设,高新区制定了完善的保障措施,即资金、土地、机制和服务“四个保障”。资金保障就是在加强财税征管和筹融资工作的同时,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建立拟上市企业储备库,制定出台企业改制上市财政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发展,及搭建企业与金融机构的沟通桥梁,充分发挥券商作用,帮助辖区中小企业向银行贷款,对微型企业贷款进行财政贴息;土地保障要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督促闲置土地尽快开工建设,加大土地储备力度,不断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投入和产出强度,确保对土地资源的集约节约和高效利用;机制保障就是在建立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对上对外联动机制的同时,建立完善园区开发建设运行体制,按照“园区+公司”的模式和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制度,组建相应的开发投资公司负责开发建设;服务保障就是在建设一支优秀服务队伍的同时,加强企业服务,探索创新服务模式,拓展“一站式”“一条龙”政务服务范围,进一步简化办事环节和行政审批流程,着力打造国家级开发区的优质发展软环境。
“目前,高新区仍处于三次创业初期,在土地、资金、产业布局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迫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继续给予大力指导和帮助。我们将继续努力推动优势资源整合聚集,把高新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的高地,转型发展的先行示范和龙头带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为重庆发展再添新动力,贡献新力量。”谈到未来的希望,石继东感到任重道远。
结 语
20年的发展,重庆高新区已经毋庸置疑的成为推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无论是20年前的从零开始,还是10年前勇敢“北进”,还是重新组建以来的华丽转身、大举“西进”。重庆高新区始终站在推动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最前沿,在推动重庆统筹城乡发展和建设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高地的过程中饰演着重要的开拓者的角色。历史终将远去,重庆高新区的篇章还将精彩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