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切换
新闻
重庆(江津)现代农业园区:探索“三集中两增加”统筹城乡新模式
2013
01/23
05:50

作为全国最大的农业园区之一的江津区农业园区,它涉及7个镇街,36个村居,280平方公里的土地,园区内居民23万人;在如此大的区域内,以怎样的模式和运行机制来推动全区农业发展,是摆在该园区管委会主任刘玉忠的一道道难题,怎样探索破解这些难题呢?

“我们采取‘三集中两增加’的发展模式来破解,‘三集中’一是将土地规模集中;二是产业集中;三是农民居住集中;‘两增加’主要是村民收入增加和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刘玉忠主任娓娓道来

“三集中”模式:集约化才能产生效应

土地规模相对集中,要靠招商引资城市资本下乡,让龙头企业带动来产生规模效应。一是在整个园区内可耕地相对较少,人均1.39亩;二是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撂荒地也相对较多;三是滩涂、荒山、空地等不可耕地相对较多;四是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差。通过引进城市资本下乡和龙头企业将所有的土地集中起来运作产生规模效应,就组成了其中一个土地规模集中模式。

产业集中体现在,农业园区要姓“农”,以农为主导。一是将园区分为粮油主产区,在这个区域里率先实现全国丘陵地带全部运用机耕、机插、机播的全机械化粮油生产基地,同时对全粮油区的土地进行了测试配方施肥,全程生物防治(如杀虫灯)来保证粮油作物和产品天然性,目前已经成为重庆市级科技粮油生产基地。二是建花椒产业基地;三是建渝西片区最大优质晚熟柑橘产业基地;四是发展蔬菜生产基地;五是打造花卉基地和内陆海产品淡水养殖科技示范基地,主要是渝欣牧业公司南美白对虾为主的特种养殖。

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就是在农业园区内由政府引导,按高规格,高标准,高要求,高配置,多功配套齐备的标准建设“重庆民居”风貌的集中居住点;这也是目前统筹城乡土地集中示范点中建设最大规模的“巴渝新居”;另外还有几处,就是企业按照一比一的比例为农民建设的巴渝新居,这样就让那些条件成熟,就地居民,有序的迁入巴渝新居,这些居民无论是居住环境,饮水,出行,购物,上学,就医等都一应俱全与城里人生活完全一样,居住环境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两增加:惠及农民和农村才是改革的目的

一是农民财产性收入增加。“巴渝新居”的建设是让农民财产性收入明显增加。比如,农民按原有房屋建筑面积迁入巴渝新居不补偿一分钱,就是超出原有居住面积的也只是补偿很少一部分资金。这样一来就把农民的宅基地置换出来复垦还耕,扩大耕地面积,集中居住减少了建设用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无形增加。另外农民的承包地转租出去是按照每年8月30日黄谷售价来补偿农民,一般是700-800元/亩。这样耕地收入没有减少,同时土地出租之后农民可以去企业打工,每月有一千多元的收入;还有一部分人的堰塘鱼池水库也可以作为股本入股分红;还有迁入巴渝新居的居民,在保障方面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如养老、、医疗、低保等及财产性收入都得到了保障。

二是集体财产性收入增加。集体土地整治可以增加收入,集体土地置换入股,集体资源入股等等方式可以增加集体财产性收入,这样一来每个村民可以通过集体收入每年可以分得一部分红利,也让集体财产性收入稳健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