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森百柑橘皮渣有机肥。
重庆丰都肉牛养殖场。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带动农户实现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的重要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中坚力量。近几年来,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已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从“一圈”到“两翼”,从田间地头到城里超市,各种特色农产品,正越来越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我们取得了哪些经验?还存在哪些不足?期待实现哪些目标?今日起,本报将陆续推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讯 (记者 蔡杨)记者近日从市农委获悉,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增收,到2017年,重庆市将培育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家以上,实现年销售收入350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农户350万户。
目前,重庆市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446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32家、区县级龙头企业1322家。同时,还存在加工能力不强、标准化生产较差、技术创新较落后、流通市场不健全等不足。
未来几年,重庆市将重点从以下方面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打破区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多渠道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以畜牧、蔬菜、柑橘、中药材、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每个产业培育2-3家行业集中度高、产业链条长、市场竞争力强的大型加工企业;加快加工原料基地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支持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培育农产品自主品牌;建设农产品流通市场,加快建设区域性蔬菜、果品、畜产品等产地专业批发市场,重点建设鲜销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加快农业“走出去”,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培育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加强农业产业化人才培养;建立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等。
到2017年,重庆市龙头企业加工能力明显提升,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农产品加工产值不断提高,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林牧渔总产值比达到2.5∶1左右,农业标准化进程明显加快,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食品类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标准,新培育地理标志产品30个、市级以上名特优农产品400个。
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 从一块皮渣到一堆肥料 从一棵橘树到一笔财富
“派森百”:NFC橙汁畅销国内外
本报记者 汤艳娟
“柑橘皮渣如何处理,一度是我们企业发展的难题。经过八年的科技攻关,我们终于让它‘变废为宝’获得新生!”近日,记者来到重庆忠县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采访时,十几个员工正将皮渣“变”成的有机肥运往橘园。
依托三峡柑橘产业,重庆派森百橙汁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第一家非浓缩橙汁加工厂,成功实现“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的完整柑橘产业链。目前,所生产的派森百NFC(非浓缩)橙汁,不仅热销北京、济南、青岛、成都、上海、长沙等城市,还远销瑞士、韩国、日本等国家。
橙汁 高端产品
在有着全球最大、标准化最高的“派森百”柑橘脱毒容器育苗基地,记者看到,该公司负责人郑传群正在指导员工培育橘苗。
“传统的露天育苗,要八年时间才能挂果,平均亩产也在500公斤左右。而我们用脱毒容器育苗,不仅让苗木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让挂果时间缩短到四年,柑橘亩产提高到2000公斤以上。”郑传群介绍,以前每颗柑橘种子都是花4毛钱从美国购买的,自从前年研制出了自己的种子,他们每颗成本只需要几分钱。
由于培育的柑橘达到国际标准,现在,“派森百”的果肉直接供应可口可乐公司,橙油被全球最大的香精油供应商骑华顿采购,橙皮也被德资企业安德鲁用于制作果酱。
从NFC橙汁加工环节来看,他们最大的特点有三个:一是用美国进口设备将柑橘“皮肉分离”,保证橙汁百分之百的鲜果肉含量;二是不加水、不加糖、不加防腐剂等任何添加物质;三是将鲜榨橙汁快速高温消毒后再进行“冷灌装”,保留橙汁原有的风味口感。
皮渣 变废为宝
以前,“派森百”每年将产生的2.4万吨柑橘皮渣进行填埋处理,导致渗漏液对库区土壤和水体等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多次受到环保部门的严厉处罚。
从2004年开始,该公司与中国农科院、西南大学一起对柑橘皮渣进行科技攻关。历经八年,该公司终于让柑橘皮渣“变废为宝”——采用细菌发酵法,采用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将皮渣处理成氮、磷、钾比例科学又适合柑橘生长的有机肥。
“之前我们将皮渣运到垃圾场扔掉,每吨要花140元。后来因为污染大,垃圾场都不收我们的皮渣了。现在皮渣变成了有机肥,不仅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又让废物得以循环利用。”
郑传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00吨鲜皮渣可生产25吨皮渣有机肥,按市价最低每吨1000元计算,可卖25000元,除去生产成本可盈利17000元。去年,除去橘园用去自产的有机肥,该公司还外销了2000多吨。
农民 种橘增收
“今年,我们基本上按照市场价的两倍收购农户的柑橘,每公斤收购价达到1.6元。”基于“派森百”NFC橙汁较大的利润空间,该公司均以高于市场的惠农价格收购果农柑橘。
郑传群介绍,该公司发挥龙头企业辐射和带动作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建成了20万亩柑橘果园基地,已覆盖或带动20万果农通过种植柑橘实现增收致富。
几年来,他们还采取“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管理模式,在保证农民不失地的情况下,又让他们成为果树的主人,充分调动了果农的生产积极性。不仅如此,他们还为果农建园免费提供规划设计、优惠或免费提供种苗、免费组织技术培训、帮果农垫付农药化肥款等资金上千万元。
第一批种植柑橘的涂井乡果园,仅柑橘一项就让农户年增收上万元,其中不乏5万元、10万元的大户。
打通产业链 重庆丰都肉牛融入全球“牛市”
本报记者 蔡杨
从一棵草到一块牛肉干,每一步都有商机。重庆丰都现已逐步打通肉牛产业链,形成牧草种植、饲料生产、肉牛繁育、综合交易、屠宰加工及科技研发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
产业链带动重庆丰都45%的农户投入肉牛产业,全县肉牛饲养量达32.4万头,占全市总量的40%,年屠宰加工肉牛量占全市80%,“中国肉牛之都”已现雏形。
打通产业链 从一棵草到一块牛肉干
6月24日,重庆丰都高家镇厚池坝高档肉牛养殖小区,1.5万余头膘肥体壮的肉牛在干净宽敞的场子里,听着轻音乐、吃着“五粮液”的酒糟、享受着舒适的按摩器。这是目前国内单体养殖规模最大的育肥场,也是该县肉牛产业中的一环。
这里的上游产业是牧草,重庆丰都恒都公司负责人朱刚泉介绍,他们已种植牧草1.5万亩,建成国内饲料加工配送中心。
牧草的下游产业是肉牛,肉牛全身都是宝,粪便也能利用,并延伸出另一个产业——用牛粪产生沼液、循环回土,种植饲养肉牛所需的红苕、高粱、玉米等饲料。重庆丰都县高家镇建国村,还利用牛粪回土,发展种植了500亩的双孢菇,既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能有一笔可观的收入。
肉牛养大后,屠宰也能形成一个庞大的产业。记者在恒都肉牛屠宰精深加工车间看到,一头头宰杀过的肉牛经过72小时排酸后,在生产线上进行精细分割、包装、冷藏。一天时间,这里有200头500公斤以上的肉牛完成屠宰和初步加工。
再下一步是更精细的产业链条,朱刚泉介绍,目前公司正在加快建设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开发酱卤肉、火腿肠、罐头等牛肉产品和旅游产品360余种,探索牛皮、牛角、牛骨、牛粪等附属品加工、医药利用和有机肥料生产,进一步做大牛产业。
行销世界 重庆丰都牛融入全球“牛市”
从种植牧草到养殖肉牛,再到牛肉精加工,重庆丰都人的眼光远远不止于此,他们将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到了电子交易,力求融入全球“牛市”。
就在去年,重庆恒都公司投资1.5亿元,建成中国首个肉牛电子交易中心,以及中国南方最大的肉牛综合交易市场,现已投入使用。
记者在电子交易中心现场看到,电子屏幕上,牛类品种、规格、单价、数量、交易时间等信息实时更新,交易者可以在网上远程报价,通过中心交易平台与全国客商进行买卖。
朱刚泉介绍,通过肉牛综合交易市场和电子交易平台,重庆丰都不但把牛肉成功卖到了家乐福、沃尔玛、永辉等12家大型连锁超市,还卖到了以出产优质牛肉著称的韩国以及中东地区,是供港冰鲜牛肉主要供货地,初步形成了“买全国、卖全球”的格局。未来三年,公司将自建直营店1000家,建立销售终端1万个。
肉牛产业 带动全县45%农户养牛
比较完善的产业链条,带动了重庆丰都肉牛产业全面发展,农户可以参与养牛的各个环节。
“我们养的是经过良种繁育的西门塔尔、红安格斯等优质肉牛,只需8个月就能出栏,出栏后直接拉去恒都,现在的收购价为13.5元一斤,销路完全不愁。”高家镇建国村村民李兴发说,现在他的200头肉牛,一年能净挣40万元。这两年,他还组建全村546户农户成立了飞达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共养殖肉牛3000余头。
该县畜牧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收购牧草、秸秆,带动产业工人,公司与农户合作养牛等模式,已带动全县45%的农户养牛,总户数超过7.2万户。
与此同时,肉牛龙头企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短短4年时间,恒都公司已建成集牧草种植、饲料生产、肉牛繁育、综合交易等一体的全产业链格局,去年肉牛全产业销售值突破30亿元,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
到2016年,重庆丰都计划培育1家肉牛产业化集团上市公司,让70%的贫困农户参与肉牛产业,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肉牛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