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切换
新闻
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落户西部(重庆)科学城 科技“国家队”将给重庆带来什么?
2020
12/17
09:32

本报记者 张亦筑

12月1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重庆将与中科院在西部(重庆)科学城共建中国科学院重庆科学中心。这是继中国科学院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简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简称“国科大重庆学院”)落地之后,中科院在重庆的又一重大布局。这一次,这支科技“国家队”将给重庆带来什么?

“1+N”模式

建设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

据悉,通过此次签约,中科院将积极支持重庆高水平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将按照一个法人机构加若干科研单元的“1+N”的模式由双方共建,统筹中科院科研院所、科研人才等创新资源在渝集约发展,聚焦大数据智能化、生物医学、新材料、生态环境等方向,重点建设面向产业创新、聚焦基础科学前沿、培育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主要定位的三类高水平研究平台,实现科教资源融合、体制机制创新、重大科研产出的一体化推进。

此外,双方还将共同支持国科大重庆学院加快发展,加大对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医院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双方各自优势,通过学科共建、科研合作、培训培养、师资交流等方式,支持在渝高校“双一流”建设,联合推动重庆科教融合发展。同时还将在产学研合作、生态文明建设、人才交流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聚资源、补短板

突破“卡脖子”技术

中科院与重庆有着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

2011年,中科院、重庆市政府、国务院三峡办共建中科院重庆研究院,结束了重庆长期以来没有中科院直属研究机构的历史。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发展,中科院重庆研究院从无到有,围绕智慧流域生态环境、智能制造与系统两大领域,布局了生态环境、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与健康等研究方向,各研究方向之间交叉融通,产出了一批一流科研成果。比如,研制出国内首款空间在轨高精度3D打印机,成功突破空间在轨增材制造的“卡脖子”技术。

与此同时,中科院重庆研究院还积极探索科研成果快速向市场转移转化的模式,成功创建科技部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推动建设了重庆石墨烯产业园、长寿中科未来城产业园、江北育成中心,科研成果得到高效转化。

该院智能安全技术研究中心研发的人脸识别系统,相关技术成果已在国内70个机场示范应用;研发的目前国内唯一获民航局正式批复试运行的全流程“刷脸”通关系统,引领了我国智慧金融和智慧安检行业发展。

2018年,国科大重庆学院正式揭牌成立。着眼于重庆的优势产业,其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等重大战略需求,打造了一个科教创产融合发展联合体。如今,国科大重庆学院建成运行,对于重庆弥补高端科教资源的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引进高校、院所、企业

为新领域注入新活力

“此次签约标志着中科院与重庆合作进入新阶段。”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中科院重庆科学中心作为中科院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布局,将为我市集聚更多中科院的优质创新资源,推动我市有关单位与优质创新资源高效对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他表示,此前,得益于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国科大重庆学院的建成运行,我市引进建设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西部高等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中国自然人群资源库重庆中心等重大项目在西部(重庆)科学城有序推进,就是很好的证明。

重庆的优质创新资源不足,在原始创新和突破“卡脖子”技术方面受局限,聚资源则是补短板的有效手段。据悉,自2018年以来,我市通过强化创新开放合作,大力实施引进科技创新资源行动计划,不仅是中科院,目前已累计引进了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电科等在内的85家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企业与我市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已落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39个,为大数据、智能超算、集成电路、生态环保、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注入了新活力。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