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 雍 黎
冲锋衣、安全气囊、新能源汽车……这些产品看似毫无关联,但它们都与一种材料有关——尼龙66。受制于国外技术问题,尼龙66的生产一直未能实现国产化。近日,随着重庆华峰采用专利技术建成的20万吨己二腈/己二胺生产装置投产,国内尼龙66原料供需矛盾将进一步缓解。
2019年7月建成国内首套产业化的5万吨己二腈生产装置,首次实现尼龙66全产业链原料制备技术国产化,填补国内空白,重庆涪陵创新的速度一直没有减慢。
涪陵作为重庆工业大区,也是我国首个商业开发的页岩气田所在地。近年来,涪陵依托丰富的页岩气资源,加大深度利用,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向下延伸产业链,保持了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高速发展态势,已形成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发展壮大
在位于涪陵白涛的重庆华峰新材料产业园展厅里,记者看到这里展示了己二酸、己二腈、己二胺这三种制备尼龙66的原料,以及制备好的呈白色颗粒状的尼龙66。
“尼龙66是通过己二腈加氢精制生产己二胺,由己二胺与己二酸聚合制备而成。”长江师范学院教授谢华林介绍,尼龙是聚酰胺的俗称,是五大工程塑料之首。尼龙66因其耐高温、耐水解、耐磨、阻燃性好、密度适中等性能优点,广泛用于工程塑料、工业纤维与民用纤维领域。
据了解,当前,全球生产己二腈的工艺方法主要是丁二烯法、丙烯腈法和己二酸法三种。其中丁二烯法、丙烯腈法的生产技术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
“我们从2013年开始组织团队攻关,在国内首次打通并建成了从苯到己二酸、再到己二腈与己二胺、再到尼龙66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尼龙66全产业链原料制备技术国产化。”重庆华峰化工技术总监赵风轩介绍,最早他们也是从国外厂商进口己二腈,在涪陵区政府的鼓励下,公司和高校研究团队合作,选择用己二酸法制备己二腈、己二胺的工艺路线,解决了传统工艺所面临的己二酸单耗高、稳定性难以控制及己二腈产率低、资源浪费严重以及污染环境等重大难题。不仅生产出了高质量的己二腈产品,而且实现了己二酸法副产物的再利用。
不仅在产业链的“补链”上,解决了己二腈有没有的问题;还解决了好不好、有没有竞争力的问题。由重庆华峰牵头的“尼龙66全产业链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及工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21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坚持科技研发,实现自主创新,是进一步做大产业链的关键。”涪陵区科技局局长尹忠友表示。近年来,以“科创+”为导向,涪陵正着力构建“1+2+3”产业科创体系,升级建设国家高新区,加速打造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和慧谷湖科创小镇“一城一镇”,紧扣绿色低碳、生命健康、智能科技3个方向,集聚建设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鼓励企业突破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进一步打通产业链堵点、断点。
2010年,重庆华峰化工落户涪陵,目前已经在白涛新材料科技城发展出华峰化工、华峰氨纶、华峰铝业、华峰新材料等9家企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己二酸生产企业和全球单体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
龙头带动协同创新,产业集群发展规模初现
涪陵是重庆的工业大区。随着页岩气勘探开发技术的突破,涪陵页岩气田成为中国首个商业化开采页岩气田、首个百亿立方米页岩气产能基地,也是全球除北美之外最大的页岩气田,这为建设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集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涪陵区已建立聚酯、聚氨酯、聚酰胺三大新材料产业集群。早在“十三五”期间,涪陵区便将新材料作为制造业转型的主攻方向,依托华峰、万凯新材料、蓬威石化等链主企业,实施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着力提升产业链发展能级。短短几年时间,涪陵新材料产业便聚集了规上企业50余家。
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集群纵向延伸,产业结构逐步向高端化发展,链主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全球首创80头氨纶规模化生产线,多头纺和高速纺技术处于全球领先水平,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氨纶生产基地;重庆万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新材料项目为世界单套最大食品级PET产能项目,建成西部地区最大的食品级聚酯PET基地。
通过龙头企业以点带群,涪陵产业集群效应开始凸显。重庆元利科技就是随着华峰来到涪陵的科技企业,华峰化工生产的己二酸副产物二元酸,正是他们生产二元酸二甲酯、脂肪醇的原料。上中下游企业集群发展,不仅构建了日趋完善的供应链,也初步形成了协同配套的集群发展模式。
新产业聚集带动老产业升级,当地老牌化工企业建峰集团也焕发新生。建峰集团今年年产6万吨三聚氰胺装置节能改造项目开工,可与企业尿素生产装置联产联运,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同时,建峰集团还发展出了全球六羟甲基三聚氰胺生产“领头羊”的建峰浩康等新材料企业。
现在的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一批新材料企业如珠串联。
充分利用页岩气资源优势,通过引进和培育相结合,涪陵保持了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高速发展态势,已形成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集群,涪陵区科技局成为涪陵工业的“第一产业”。
2021年,先进合成材料产业集群实现工业产值690.03亿元,占新材料产业总产值的74.66%,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30.58%。
补链强链支持创新,打造千亿级合成新材料产业集群
目前,涪陵在页岩气合成新材料领域基本形成“一核两区”的产业布局。“一核”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两区”分别为涪陵高新区和涪陵临港经济区。目前已经集聚企业62家,高新技术企业23家。
下一步,涪陵将按照“一城一园一基地”的总体思路和布局,加速建设页岩气合成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一城”为白涛新材料科技城,主要承载以页岩气为原料的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及企业集群;“一园”为重庆涪陵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创产业园,拟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页岩油气与新能源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一基地”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科创基地,统筹推进页岩气装备制造国产化、勘探开采智能化,以及合成材料大型装备及精密零部件等技术创新,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我们将搭建平台,创建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联合高校院所建设一批高端产业创新研究院,另一方面,我们将继续引导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尹忠友表示,如将鼓励企业成立独立法人研发机构、研发团队;加强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合作,推动智能技术转化应用和产品创新;实施科技强链工程,提高企业创新源动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同时,他们还将发挥科技创新人才资源库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中青年专家、行业技术带头人向产业链集聚,培育打造创新人才团队。
到2025年,重庆涪陵页岩气合成新材料创新型产业集群拟实现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新增企业4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0家,新增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R&D经费投入强度达到4%以上,市级以上研发平台新增10个,万人拥有有效发明专利达到150件,产业集聚高层次人才500人以上,将该创新型产业集群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先进合成新材料产业科创高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新材料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