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西部唯一直辖市,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
近期,记者走进重庆市一个个企业车间、研究机构,感受到一股股向“新”提“质”的气象:发挥自身制造业优势,促进老产业发“新芽”;牢牢抓住科技创新“牛鼻子”,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唱好成渝“双城记”,促进生产要素高效配置。
扬优势、补短板,抓当前、谋未来,重庆正加速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
向“新”促转型:老产业蓄积新优势
中央控制室远程操控、AI视频智能分析、巡检机器人实时监控作业情况……在重庆长风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现代化的厂区,数字化技改带来了效益和安全的双提升,很难想象这是一家有近60年历史的老化工企业。
长风化工过去设备老旧、环境风险较高,转型势在必行。该企业相关负责人说,虽然数字化产线建设投入大,但成效更大,助力企业成为国内特种碳酰氯衍生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一组数据可以证明:98%的自动化、智能化设备,让生产效率提升28%、产品不良品率降低50%、运营成本降低24%、能源利用率提升20%。
重庆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体系完备、基础较好。但近些年,面对行业新趋势、新赛道,一些企业存在创新不足、利润不高、优势不再等难题。
制造重镇变“智”造重镇,推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成为重庆这个老工业基地实现“老树结新果”、在传统产业中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
“近两年,我们加快部署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行动,推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态’数字化转型。”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3年底,重庆已建成144个智能工厂和958个数字化车间,已投用的智能工厂生产效率平均提升50%,运营成本平均降低30%。
从2016年达到300多万辆的高峰、位列全国第一,到随后三年产量持续下滑,再到2023年产量232万辆、列全国第二,今年一季度汽车工业增加值增长23.7%——汽车产业“V”字形发展线,是重庆制造业向“新”转型的缩影。
高峰下滑,是因为前些年科技创新没跟上,产品整体较为低端;谷底反弹,是因为政府和主要车企联动,推进汽车产业向新能源、智能化、高端化跃升。
“长安汽车坚持每年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营业收入的5%,2023年研发投入超过90亿元。”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依托1.8万余人的研发团队,企业2023年实现新增专利5739件,今年一季度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12.88万辆、同比增长超52%。
重庆市经信委汽车工业处副处长王昭杰说,截至2023年,重庆汽车产业研发投入强度为2.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有国家级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5家、国家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51家。
提“质”谋未来:新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重庆鑫景特种玻璃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实验设备夹着手机从2.5米高处加速撞向地面,“砰”地一声,但手机玻璃安然无恙。
为什么摔不坏?“一片不足7英寸的玻璃内,布满了以亿亿颗计的纳米晶体。”鑫景特玻首席科学家姜宏说,经多年研发突破,企业生产的昆仑玻璃纳米级晶体含量达国际一流水平,具有抗冲击、阻开裂特性,可与全球特种玻璃行业巨头直面竞争,已应用在华为高端手机上。
鑫景特玻是近年来重庆市涌现的诸多科技型企业的代表之一。为着力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庆市去年提出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重点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等3个主导产业,升级打造3个支柱产业、6个特色优势产业和18个“新星”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重庆“西部氢谷”引进博世庆铃、国鸿氢能等龙头企业,主攻氢燃料电池发动机;重庆康佳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瞄准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LED)这一方向,相继发布一系列未来屏产品;重庆山外山血液净化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血液净化设备,具备治疗模式多的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巴渝大地,企业创新故事层出不穷。
既抓当前也谋未来。重庆规划打造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六大未来产业,实施未来技术策源、创新成果转化等六大行动,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
3D打印技术把器官“种”在芯片上,赋能生物医疗……重庆摩方精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期成功研发一款毛细血管器官芯片,一经推出就受到行业瞩目。
“临床前试验模型无法对药物在人体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准确判断,这是新药研发的一大难题。”摩方精密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公司研发出的毛细血管器官芯片,使得体外3D培养的类器官功能性接近人体器官,能为药物筛选和精准医疗提供研究模型。
重庆一批未来产业正逐步形成产业链:星网应用、航天新通等头部企业的聚集,带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中化学华陆新材料、中科润资等企业,形成全新的气凝胶材料产业……
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底,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32.2%,已培育科技型企业5.8万多家、高新技术企业7500多家。
改革催活力:破难点带来新空间
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科幻电影里的场景被搬进现实:一列列被浸入液体中的计算机服务器仍在正常工作。“这是业内先进的全浸式相变液冷技术,数据中心能耗指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约30%。”西部(重庆)科学城先进数据中心主任张自力说,数据中心为成渝算力网络提供支撑,与两地创新合作息息相关。
生产要素高效配置,才能打通制约新质生产力的堵点。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的区域,两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生产要素区域间高效协同探路。
推出三批次311项“川渝通办”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办件量突破1500万件次;成渝中线高铁、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等8个川渝共同实施重大项目已全部启动;共同制定汽车、工业互联网等重点产业协同发展方案,遴选35个园区共建合作示范园区……成渝唱好“双城记”、建好“经济圈”的步伐坚实有力,助力形成西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高素质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作为老工业基地,重庆虽然产业工人基础较好,但长期面临知名科研院所不足、高端科研人才短缺的尴尬。“外引内育”打造创新平台,推动人才、科创、产业深度融合,成为重庆破题之举。
如今,两江协同创新区已集聚北京理工大学重庆创新中心等50家科研院所,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近6千人、科研平台140余个。在这里,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科创、产业、金融有效衔接,创新活力十足。
以创新牵引,以改革赋能,以人才助力,正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筑牢基石。重庆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将重点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新兴和未来产业落地布局,着力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记者 周凯 黄兴 李晓婷)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