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切换
新闻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重庆篇(上)丨“高”“渝”之地
2024
11/19
14:58

编者按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了解和反映各地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情况,中国经济时报派出多个调研组赴部分省份实地开展采访调研,即日起推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地方行”栏目,刊发这组系列调查报道,供各界读者参考。

■中国经济时报重庆调研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藉由一以贯之的战略清醒,为各地结合实际推进生产力变革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重庆对此深有体会。凭借“见山开山、依山盖楼”的硬核“基因”,重庆曾将辖区山区占四分之三的地形特点化劣为优,建成了“8D魔都”城市风貌,享誉海内外,让“因地制宜”在巴渝大地得以具象化。

如今,重庆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正深化谋局、择优路径,围绕科技能力向“高”攀升,瞄准将重庆打造成西部乃至全国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的目标笃行不怠。

中国经济时报调研组近日深入“雾都”重庆,拨云见日,见证重庆选择契合自身发展的最优路径,夯实培育新质生产力“膏腴之地”根基的系列探索与努力。

科创战略布局日渐清晰

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因素,也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根本动力。“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被置于重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践的最前沿。

“谋全局者方可谋一域”。各地不仅要牢牢把握自身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更要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

基于此,重庆明确提出“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快打造科技创新高地”。那么,具体该如何探索和落地?

“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横空出世。通过聚力打造数智科技、生命健康、新材料、绿色低碳4大科创高地,积极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16个重要战略领域,重庆从去年开始,提出并实施了“416”科技创新战略。

截至2024年10月,“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推进实施一年多来,重庆已在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实现了提速提挡。在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两江协同创新区、广阳湾智创生态城三大科创核心承载区的引领带动下,战略布局日益清晰可见。

位于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的金凤实验室,作为一家以脑疾病、恶性肿瘤和呼吸系统传染病等“重大疾病的下一代诊断”为核心任务的战略科技力量,正力争成为生命健康领域重庆实验室“新样板”、国家实验室“生力军”,绝对堪称个中翘楚。

本报调研组在重庆采访期间,金凤实验室于10月22日发布了6项重点科技成果,涵盖空间多组学技术和智算平台、人工智能病理诊断及药物设计优化等方面。

“此次发布的科技成果,突出了原创性、首创性。”金凤实验室副主任徐辉向调研组介绍,金凤实验室将以更加开放的思路、改革的举措推动各项工作,吸纳顶尖科技人才开展原始创新,突破“卡脖子”技术,培育生命健康领域新质生产力,形成更多具有重庆辨识度的创新成果,加快建设国际病理科学研究中心。

在调研期间,重庆市于10月21日正式发布了《广阳湾智创生态城规划》。重庆市南岸区委书记、重庆经开区党工委书记颜伟用“回归到500年前的生态,创造50年后的生活”描绘了广阳湾智创生态城的未来图景。据调研组了解,广阳湾智创生态城已经集聚各类研发平台111家。

此外,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已拥有市级以上科创平台达342家,其中国家级22家(包含6家全国重点实验室);两江协同创新区也已引进建设开放式国际化研发机构50家。

重庆市科技局党委书记、局长明炬指出,“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是站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高度上提出的,具有系统性、前瞻性、引领性和可拓展的发展谋划,是重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石和源头。他强调,“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布局,构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总体框架,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

在金凤实验室内,一台“重庆造”的“JC300”吸引了调研组的注意。这是最新一代的海扶刀(超声肿瘤治疗产品)。2020年12月22日,“重庆造”全球首台体外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中国首台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医疗设备获得了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作为我国在这一领域从“0到1”的辉煌见证。

“这也是重庆在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再由制造业创新助力科技创新良性循环的见证。”金凤实验室讲解员如是介绍。

作为制造业重镇,重庆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产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扎实。而新质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要将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转换成新质生产力,对产业链条的接续有着巨大要求。

因此,与“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同步,重庆在2023年提出建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即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五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智能装备及智能制造、食品及农产品加工、软件信息服务),6大千亿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新型显示、高端摩托车、轻合金材料、轻纺、生物医药、新能源及新型储能),18个“新星”产业集群(如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

在“3大万亿级主导产业集群”的带动下,重庆市2023年汽车产量达到23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产量达到50万辆。2024年以来,重庆更是在争夺“汽车第一城”位置上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此外,重庆笔记本电脑产量全球占比近五成,年产量超过5500万台。全球每生产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是“重庆造”。

作为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进一步激发工业经济持续向好的优秀实例,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关联企业、平台当仁不让。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覆盖的产业链条太长了,甚至可能会超过房地产领域的覆盖范围。”西部科学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副总经理王璐用直观形象的类比,向调研组阐述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发展的光明前景和未来。她介绍,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包含汽车产业、主机厂和运营环节、通信产业、基础设施和传统基建等。而“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由工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等五部委共同牵头实施,或许也是出于此番考量。

当然,这只是重庆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众多硕果的集中缩影。

重庆市经信委提供给本报调研组的资料显示,自2023年提出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一年来,重庆已建立起“专项方案+专班推进”机制,加快形成上下游协作、高中低端协同的融合集群发展格局,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得益于“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加速构建,重庆工业经济运行也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今年1—9月,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投资分别增长8.1%、16.3%,分别高于全国2.3个、4个百分点。

让绿色发展成为新质生产力底色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对重庆而言,必须用好绿色发展方式,推动新质生产力加速形成。

其中,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和绿色供应链,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对于正在发力构建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的重庆而言至关重要。

在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对本报调研组关于“如何在实施减污降碳措施方面倒逼行业和企业主动实施减污降碳,助力新质生产力布局”问题的回复中,两江新区汽车制造业入选全国首批清洁生产审核创新试点项目吸引了调研组的目光。

“两江新区是重庆汽车产业的主阵地,正助力重庆加速打造世界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推动汽车制造业清洁生产审核创新有基础,也有优势。”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两江新区分局相关负责人向调研组介绍,以生态大数据系统为依托,两江新区搭建了清洁生产审核平台,包括原辅材料、生产工艺设备、生产排污等多环节数据,通过企业填报和信息抓取,大数据系统自动评审,能够提升清洁生产审核效率,减轻企业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已形成全国唯一全面推动工业减排的地方碳市场。目前,纳入碳市场的控排工业企业碳排放量占全市总量的87%,覆盖全部七种国家规定管控的温室气体,是试点碳市场中唯一管控七种主要温室气体的省市。

重庆还提出,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坚持从供需两端双向发力。

在供给端,提出强化对绿色生产力的要素保障,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绿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形成多元金融、财政、科技、人才保障;在需求端,则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等绿色消费场景,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助推发展方式向“绿”转变。

“绿色生产力是国际竞争力的保障。在新质生产力形成过程中必须将严格的绿色环保标准纳入其中,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绿色生产力,抢占竞争制高点。”重庆大学教授汪锋对本报调研组表示,重庆要在基础科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下大力气布局一批重点工程,切实提高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从源头上形成绿色科技创新能力,并依靠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力量,将绿色科技创新能力转变为实际的绿色生产力,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庆坚毅果决地作出了精准、科学的路径选择,不仅亮明了厚植新质生产力的“家底”,更让人们对今后重庆持续践行高质量发展翘首企足。

(调研组成员:李海楠、童彤、庄冠蓉,执笔:李海楠)

图片来源:摄图网授权

免责声明:本文为工业园网用户自行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用户观点,我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不良信息举报:service@cnre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