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涪陵区,长江与乌江在此交汇。新华网发
新华网重庆12月6日电(刘磊)长江自西向东,在武陵山麓与南来的乌江交汇,激荡强劲发展脉动。
重庆涪陵,这座繁盛千年的水路枢纽,如今也是重庆的工业重镇。涪陵区拥有41个工业大类中的33个,建成2个千亿级产业园区,今年1—10月,规上工业产值2215亿元、位居重庆全市第三。
“‘四链融合’是涪陵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也是涪陵未来发展的希望所在。”涪陵区委书记黎勇表示,当前,涪陵正以产业链为核心载体、创新链为重要动力、资金链为关键要素、人才链为重要保障,强化专业、产业、就业“三业”贯通,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厚植创新创业的沃土,加快培育新动能。
鸟瞰涪陵高新区。新华网发
让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涪陵高新区(综保区)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一块不起眼的“碳布”还处于试生产阶段,就斩获了千万元级订单。
“我们自主研发的气态污染物超级过滤材料对酸性气体和碱性气体的质量吸附比高于其他同类产品。”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行政人事经理张浩介绍,这背后离不开研究院研发的MOF材料。
他口中的MOF材料是一种晶态纳米多孔功能材料,也是前沿材料的研究热点,在生物制药、生态环保、清洁能源等多个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10多年前,北京理工大学开始推动对MOF材料的研究与应用。2020年,北京理工大学发起成立了理工清科(北京)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推动MOF材料产业化与市场化发展。公司成立后,经过多方考察,2021年年底,决定将公司的研发总部迁至涪陵区。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本质上是科技供给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过程。
在涪陵的这几年,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牵头成立了创新联合体,在多个研发方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MOF材料量产工艺的突破,让材料成本降低了90%以上,为多个行业大规模应用夯实了基础,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催生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目前,研究院MOF固态储氢项目氢源智能率先在行业实现产业化应用,年产值达3000万元,已按照投后6亿元估值完成B轮融资;与页岩气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并完成贫氦页岩气提氦工艺设计。”张浩介绍。
此外研究院还与华峰化工、卡涞科技等众多涪陵本地企业加强合作联系,助力涪陵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和产业科创高地。
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围绕先进材料、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轻量化部件、页岩气及清洁能源、食品及农产品加工等现代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涪陵以企业为主体重点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知识产权合作化、企业研发协同化等模式,探索开展“企业+”创新联合体建设,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理工清科(重庆)先进材料研究院展厅。新华网发(何乾健 摄)
破解科研和经济“两张皮”问题
资金是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的“血液”。“研发阶段要源源不断投入资金且回报周期较长”让不少企业在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气血不畅”。
“过去企业融资一直是难题,还好有涪陵科技局的帮助,企业的发展才没有受影响。”提起涪陵的创新支持力度,重庆斯托赛克塑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代祥惠点赞不已。通过“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专精特新贷”经营快贷,该企业获得资金近980万元,支持企业开展创新研发才迎来了改变。
推进科技成果转化,解决科研和经济联系不紧密、“两张皮”问题,是公认的难题。
“涪陵作为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推动产业与金融良性互动、互利共赢。”黎勇说。
首先是财政资金的支持。近年来,涪陵开展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行动,技改专项贷11.3亿元、重庆全市第一,制造业贷款余额226亿元、增长24.5%;创新开发科技贷、科技易贷、专精特新贷等40款金融产品。
其次是社会资本的助力。据悉,为促进金融护航企业成长,涪陵企业贷款利率持续降低,为企业节约利息支出约3.7亿元。今年以来区内银行机构支持“三攻坚一盘活”改革投放资金42.5亿元、推动盘活国有资产200亿元,成功组建超70亿元产业基金,重庆农商行“榨菜贷”获“十大重庆经济改革创新案例”。
12月5日,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一城一策”路演(重庆涪陵站)暨“四链”融合创投活动上,涪陵区还举行“四链”融合创投活动项目签约,涉及新材料、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4个产业链项目现场签约,协议年产值超70亿元;金融链签约项目8个,累计签约授信金额13.86亿元。
“然而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金融需求是多样化的,仅依靠传统授信渠道是很难满足企业各个阶段发展的需要。”活动中,中国光大银行重庆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武晋介绍,近年来,中国光大银行重庆分行与涪陵首键药包、凯高玩具、元利科技等企业签约,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支持,下一步将继续立足金融本源,通过“投贷联动”产融合作,更好服务涪陵产业发展。
涪陵区发布一批“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新华网发
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
12月,长江涪陵段雾气氤氲,江岸以北漫山遍野的青菜头正悄然生长、膨大。再过一个月,在腌制后经过脱盐、脱水等工序,这些青菜头将被制成“国民下饭菜”涪陵榨菜。
影响涪陵榨菜品质的因素,除了独特技艺,再向上可以追溯到一粒优中选优的种子。
这段时间,重庆市渝东南农业科学院榨菜研究中心实验室内,榨菜研究中心主任沈进娟和同事忙着围绕丰产、优质、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指标培育青菜头新品种。
近年来,沈进娟团队先后育成榨菜品种19个,其中“涪丰14”“永安小叶”等优良品种,成为重庆市及长江中上游菜区主栽的品种。率先在国内培育出榨菜宜机化品种“渝机6号”(宜机收)和“渝直90”(宜直播),并集成青菜头全程机械化农机农艺融合技术,切实解决了榨菜生产上“宜机化品种缺乏及配套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薄弱”等难题。
水积而鱼聚,木茂则鸟集。榨菜研究中心成长起来一批科技骨干人才,引进培养200余名专业合作社及种植大户等后备人才,两名人才获评国务院津贴专家,为榨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也是人才与产业在涪陵同频共振、同轴共转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支撑产业发展,涪陵在“引育留用”全程发力。今年1—10月,涪陵人才净流入2960人、同比增长22.4%,柔性引进陈士林、李德发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新建2个市级院士工作站、2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获批1个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另一方面,涪陵还在思考如何打破固有模式,不拘一格用人才,让能者上、让智者上、让勇者上。
12月5日,涪陵还在全区征集技术需求58个,凝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27项,涉及企业、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25个,榜单总金额超1.82亿元,政府出资最高3600万元。例如,鑫源汽车公司提出的“尺寸工程全生命周期智能孪生平台”项目,榜单金额1700万元,政府出资最高340万元,旨在解决“尺寸工程前期设计和后期验证工作严重脱节,无有效的尺寸工程管理工具”等难题。
“我们希望通过发布‘揭榜挂帅’科技项目榜单,诚邀全国优秀高校院所、科研团队前来揭榜,让优秀科技人才挂帅出征,共同探索更多元、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涪陵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这何尝不是一次“四链融合”的生动实践?
接下来,涪陵还将突出产业链“核心载体”、推动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发挥创新链“重要动力”、推动科创水平持续提升,强化资金链“关键要素”、推动金融服务持续优化,发挥人才链“主体力量”、推动人才生态持续向好,奋力打造创新“沃土”、创业“热土”、创客“乐土”,努力让各类创新成果、产业项目都能在涪陵实现“研发—开发—应用”的三级跳。“我们力争到2027年实现工业产值4000亿元,再造一个‘涪陵工业’。”黎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