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走到今天,有什么新变化,未来有什么新趋势?
杨中富:目前是建筑行业升级换代最快的时期。因为目前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巨大转变,高学历高技术的人才集中在行业里,这种知识结构会倒逼行业的管理手段变革。
重庆晨报:行业会发生哪些变革?
杨中富:我们会看到两种最直接的变革,一是信息化,打个比方,现在工地的材料如何配送,都是通过网络下订单和制定物流计划。而施工现场则是通过视频和音频系统完成远程管理和监控;二是工业化。工业化是指以前建筑业需要的产品都是在施工现场生产,而现在开始,都会变为工厂化标准生产,这样使得整体质量统一保证,而生产周期也会缩短。
重庆晨报:你说的这些细节是否已经是目前建筑行业的标配?
杨中富:可能还做不到每一个工地都是如此,但这是一个大的趋势。现在重庆有大大小小超过3000家建筑企业,就市场而言,行业供给严重过剩。优胜劣汰是一个历史发展必然,只能通过升级和转型来让自己进入更专业的领域,树起竞争壁垒。
建筑业开始工业化信息化
对话>
杨中富干了18年的建筑行业,从乡镇建筑队到如今年产值数亿元的中型建筑企业,他几乎踏准了每一波城市建设的大行情,企业跟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而发展。
而杨中富所面临的行业竞争格局也来到一个转折点上。重庆有大大小小超过3000家建筑企业,在供给过剩的同时也存在着资质短板,拥有特级和一级资质的企业数量过少,使得本土建筑企业的厮杀仍然停留在中下层。
处于行业中游水平的杨中富给重庆建筑业开出内外两剂药方:外即加强企业间抱团,整合资源集群化发展,内则做好企业升级换代。
潼南县工商联主席、重庆民福建设工程公司董事长杨中富
外地建筑企业并购加快
今年50岁的杨中富是潼南县人。1982年,他作为乡镇招聘干部,在潼南县农广校担任教员。1984年初,他进入当地一家建筑企业担任施工员,并且一待就是8年。这8年间正是中国改革起伏向前的8年,杨中富对于建筑业的最初理解就来自于此。
“救火队员”接下烂摊子
1992年,杨中富被委任成为当地一家新型建材厂的厂长,此后两年多的管理经历让杨中富进入地方领导的视野里。1995年,当地的乡镇进行了一轮撤并,一家名为哨楼建筑队的乡镇建筑队濒临破产,组织上想到了建材厂厂长杨中富,动员他去把这个烂摊子接下来。
杨中富现在还记得,当时作为救火队员的他只拿到了一枚公章,一张已经有两年没有年检的过期执照,一张税务登记证,凭这三样东西就赶鸭子上架了。
杨中富没想到,这个建筑队后来成了自己事业的起点。他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来重新将企业理顺,并慢慢回到市场正轨上。
赶上城市化改造热潮
1997年,是中国改革史上一个重要的年份。在这一年9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里,对传统公有制理论作出重大修正,将非公有制经济定义“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央高层和社会改革力量的推动下,一场大规模的产权清晰化运动开始了。
这次影响深远的产权改制之风也吹到了潼南县,集体所有制的建筑队也被要求进行改制。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队改制成为有限公司,杨中富成为建筑队的最大股东。
杨中富为改制后的建筑公司确立了目标方向,即房屋建设。这个方向与中央政府当时的住房货币化改革相契合,一轮城市化改造的房地产开发热形成,杨中富的建筑公司赶上了这波巨大的需求。在潼南县热火朝天的旧城改造工程中,杨中富承接了其中的几个标段,这一举奠定了企业的规模化积累。
在完成了旧城改造的工程后,杨中富的建筑公司在资金积累和人才积累上都有了一定规模,开始有资格参与到新城建设中去。杨中富后来果然成为第一家参与潼南县新城建设的企业,2005年开始的新城安置房工程,杨中富的企业中标后做了三年。
灾后重建带来机会
在此之后,杨中富的企业具备了房地产开发和建筑安装二级资质,开始有了向外扩张的本钱。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他组织企业员工捐款捐物,还带领潼南企业家多次送食品到地震灾区的绵阳、北川等地进行慰问。在后来重访灾区的过程里,杨中富发现灾区重建中有很多机会,他开始将企业的重心倾斜到四川市场。目前,其企业承接的工程遍及云、贵、川、陕、新、藏等数省的几十区县。每年数亿元的产值里,在外省承接的工程超过80%。
重庆晨报:是否建筑行业的兼并潮已经开始?
杨中富:重庆本土或许感觉并不强烈,但外省如江苏、福建等地的并购明显加快。特别是江苏的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后,在全国市场里的竞争力非常强。而反观重庆,特级和一级的建筑企业数量比较少,在国内的竞争力也不强。
重庆晨报:重庆的合并为何较少?
杨中富:我认为管理部门应该明确扶持重庆建筑企业做大做强的战略,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和指引,有步骤地引导企业抱团和集群化发展。引导企业做大升级,引导企业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
民企发展的玻璃门在消失
重庆晨报:对如今正在展开讨论的改善重庆民企发展环境,你有什么自己的观点?
杨中富:孙政才书记到重庆不久,就把民营企业家请来座谈,并希望大家大刀阔斧地干企业。我觉得这本身就传递出一个信号,而在我的身边,我也感受到因为高层的重视程度,使得整体气氛也在改变。就区县来说,政府职能部门对非公经济的重视程度大为改观,一些职能部门“拖”和“推”的现象都在减少。
重庆晨报:有什么具体的感受?
杨中富:现在区县政府拿出来的项目都通过招投标程序,不管最终结果如何,民企至少有资格去参与市场竞争。前几年,一般项目都设置了很多前置条件,一看就不希望我们这种民企去参合。说白了以前就是用玻璃门来把你挡在外面,现在玻璃门基本上消失了。